】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歐洲能源危機的大贏家:美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23-05-31 08:38:58


 
  美國借機大發能源財

  今年1月14日,在德國東北部梅前州的港口小城盧布明,一座在幾個月內匆匆建成的浮動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正式啟用。而離儀式現場僅40米處,就是“北溪—1”天然氣管道接收站。自2022年8月以來,該設施一直處於停運狀態。另一側的“北溪—2”接收站,則從未被啟用過。

  “北溪—1”管道於2011年建成,是俄羅斯對歐洲主要輸氣管道,東起俄羅斯維堡,經由波羅的海海底通往德國盧布明,再經德國境內兩條連接管道傳送至德國各地及其他歐洲國家天然氣管網。據盧布明市政府統計,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前,每年有大約550億立方米俄羅斯天然氣經由“北溪—1”管道被輸送至德國及西歐國家,給盧布明帶來超過200萬歐元的稅收。相比之下,新建成的浮動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每年至多接收52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並且接收站給當地帶來噪聲污染,還因穿過自然保護區而引發環保團體抗議。

  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1550億立方米,約占其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5%,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為220億立方米。但到2022年,歐盟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占比已不到25%,自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增至560億立方米——這幾乎與“北溪—1”的年輸送能力相當,短短一年時間增加了1.5倍。

  美國能源信息局數據顯示,主要受歐洲需求激增提振,2022年上半年,美國躍升為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出口量較2021年下半年增長12%。2022年1月至9月,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收入飈升至350億美元,而2021年同期為83億美元。同期,美國頁岩油氣企業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盈利達到13億美元,而在2020年該公司一度申請破產保護。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美國能源公司只需要花6000萬美元就可以將一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裝滿,而歐洲的收購價卻高達2.75億美元。除去運輸等成本,每艘船可以賺超過1.5億美元。

  法國《世界報》的文章認為,美國試圖從烏克蘭危機長期化中漁利,而歐洲為此承受了沉重後果,平均每月要花費幾十億美元進口液化天然氣,幾乎是此前年份的10倍。受能源價格衝擊等因素影響,多個歐盟成員國物價持續高漲,今年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僅增長0.1%。

  “從美國進口價格高昂的液化天然氣,既對美國形成了能源依賴,又造成自身民生與經濟成本高漲,歐洲能源安全面臨嚴峻形勢。”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

  歐俄能源合作遭破壞

  2022年9月26日,“北溪—1”和“北溪—2”幾乎同時發生爆炸。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公開爆料稱,“北溪”管道遭破壞與美國情報部門及美軍有關。美國情報部門2021年12月就開始策劃破壞“北溪”管道。經過數月謀劃,美國海軍多名潛水員去年6月潛入海中安放炸彈,挪威海軍的飛機9月投擲聲呐浮標後引爆炸彈。

  面對赫什的爆料,西方國家及其媒體幾乎一致保持沉默。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引述一名歐洲外交官的話說,“不要談論‘北溪’,如今已成為北約和歐盟決策者開會時的不成文規定。”

  雖然“北溪”被炸真相眾說紛紜,但美國政府反對歐俄能源合作的態度卻明確而堅決。“北溪”管道被炸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事件“終歸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有利於歐洲“一次性徹底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前,歐俄之間有相對較強的經濟互補性,來自俄羅斯的能源提高了歐洲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歐洲工業品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如今,歐俄能源脫鈎令歐洲陷入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能源困境。

  “歐洲工業發展曾基於豐富而廉價的俄羅斯能源,但這種模式結束了,未來歐洲能源將比過去更加昂貴。”國際能源署執行幹事法提赫·比羅爾認為,這將對歐洲工業的競爭力帶來巨大壓力,因為能源占工業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匈牙利民主者》雜誌記者部主任薩爾馬·久爾吉對記者表示:“‘北溪’管道被炸毀,嚴重破壞了德俄能源合作。某些域外勢力煽風點火,正在利用戰爭破壞歐洲向上發展的動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田德文認為,歐俄能源合作曾是戰後歐洲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今俄羅斯與德國的能源合作卻被切斷。“失去俄羅斯穩定的能源供應,歐洲‘工業化’進程會受影響。美國借助能源供給又進一步影響歐洲經濟、防務等事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