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http://www.CRNTT.com   2023-05-19 18:44:39


  中評社北京5月19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面,所謂知識,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觀點和經驗的總和,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理性結晶,其本身具有客觀性和普適性,根源於實踐。因此,科學知識的形成及其系統化必須從實踐出發,能圍繞現實問題展現出深刻的解釋力,回應現實矛盾和問題。只有如此,建構的知識體系才是鮮活飽滿且富有生命力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知識體系的限定詞是“自主”。自主即自己做主,用自己的理論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從中國大地、中華文化和中國實踐中產生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而要讓知識體系的建構始終貫穿著“自主”,就需要在“知識”的內容上做到具體和歷史的統一,并確保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結構框架、話語表達以及普及宣傳的解釋權和話語權都要掌握在中國自己手裡,擺脫長久以來的“學徒”和“模仿”心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活的靈魂就在於深耕中國具體實際,科學回應時代問題,指導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問題不僅是時代的聲音和口號,更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生長點。一旦脫離具體的歷史場景和現實的矛盾點,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都會淪為無源之水。

  習近平強調:“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准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够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實踐也面臨著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准確、科學地理解和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在解決中國自己問題的同時,提煉總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動蕩”中回答“世界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拓寬人類文明發展的寬度,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册上綻放中國思想的光芒。

  二、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克服的症結與障礙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處於加速演變期,而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更需要思想理論上的充分准備。於盤根錯節中走出西方知識迷霧,在問題導向中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廓清歷史發展走向,回應“世界去向何處”的時代之問,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而要直面現實的拷問,首先要明確建構自主知識體系存在的症結與障礙。<nextpage>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走出對西方話語體系的崇拜。一段時間以來,新自由主義、消費文化盛行,個人主義甚囂塵上,“國外月亮更圓”的觀念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再比如,福山提出的“歷史終結論”為何在理論界引起廣泛關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歷史終結論”的誕生正值蘇聯社會主義挫敗,福山就順勢將冷戰結束等同於共產主義終結,加之世界還未形成可與之相抗衡的話語體系,也尚不存在“另外一條道路”成功的典範,“歷史終結論”和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市場被無限放大,人們將其奉為圭臬也就不足為奇了。同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條件下,雖然西方勢力逐漸式微,但縈繞在國際社會上空的仍然是西方那套“萬變不離其宗”的說辭。一方面是難以挑戰的西方霸權,另一方面是現實的挑戰,理論與現實的撕裂讓更多人開始思考:世界應該走向何處。要回應這個問題,就需要在現實的土壤中開出真理的果。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便是對這一拷問的回應。要答好這個考卷,自是無法回避西方話語體系的霸權統治。特別是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西方陣營的攻擊可謂是全方位、全領域、全視角的。因此,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就必須走出對西方話語體系的崇拜。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警惕知識碎片化的侵襲。信息爆炸與信息過剩是當代社會的顯著特征。在網絡信息時代,瞬時就能產生難以計量的觀點和看法。為了在海量的信息中完成自我確證,完成與世界的勾連,人們只能對信息進行碎片化處理,從中挑選出讀得懂、能理解、可傳達、好記憶的觀點和信息,在此基礎上建構起具有內在張力的、零碎的思維體系和知識結構。殊不知,那些在網絡世界游弋的觀點和信息,根本無法呈現嚴密的邏輯推演過程,更無法彰顯知識結構與知識體系全貌。有些看似“貌合”的信息實則出自“神離”的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够達成所謂的“共識”,是因為人們所接觸到的、吸收消化的信息只是人為截取的片段,至於這些信息綜合下的知識,其邏輯起點、概念命題、核心內容、理論框架等,早已不在人們的考察範圍之內了。人們尚且不能保證從衆多信息中能攝入正確的、真實的、科學的信息,更遑論將其上升為理性化的、系統化的、成邏輯的知識體系。<nextpage>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對學界研究風氣進行糾偏。僅從觀點和看法的屬性來看,并不需要嚴密的邏輯推演和系統化的演繹就能實現輸入與輸出的雙向互動,但要上升到知識就必須借助理性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和升華。也就是說,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并非簡單的觀點堆積和觀念組合,從根本上來說,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內在結構系統化、邏輯嚴密可證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性產物。因此,要使信息升華為“知識”,知識綜合為“體系”,就必須保證在掌握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理性思維能力,由表及裡,由外到內、由量至質,直至觸及真理。但如今的研究卻面臨著功利主義和八股文風的衝擊,理性思維逐漸讓位於惰性思維、取巧思維、模板思維和量化思維。比起追求“真”,“量”成了專家學者的心頭好。如何使研究成果批量化生產反倒成了極具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的新領域。至於所研之物、所寫之果、所言之術是否為“真”,是否求“實”,是否革“新”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把一個觀點翻來覆去說,變著戲法說,換個著裝說,只會堵塞知識內容更新的口徑,削弱知識體系的解釋力。當一個理論回避現實問題,也就無法掌握群衆,無法掌握群衆也就無法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三、在問題導向中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要求

  問題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生長點,只有回應了現實問題的知識,才能擁有說服人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此為基礎凝練成的知識體系,才能掌握群衆并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但要注意的是,堅持問題導向絕不是“為了問題而問題”,也不是以“問題”為榮,更不是鼓勵“造”問題。關鍵是要發現真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在問題解決的實踐中推進知識體系的建構。因此,在堅持問題導向中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時,還要在堅持問題導向的基礎上遵從一些基本要求。

  首先,在問題導向中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發現知識體系建構中存在的真問題,比起信口說問題、書齋裡想問題、筆記裡抄問題、頭腦裡造問題,不如甩開腿、彎下身去發現問題,把研究寫在中國大地上和現實矛盾的交匯點上。依托高校或科研機構,打造專門的調查研究隊伍,或針對田野、走訪等調查設立專門的項目和基金,鼓勵青年學者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將思維活躍的校園少年打造為能幹實事、能寫真文章、能說真理論的學者,塑造心中有理想、腦子有想法、筆裡有乾坤、腳下有土地的能把文章寫在中國大地上的“智囊團”,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和發展。

  其次,在問題導向中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觀照人民群衆的真切需要。知識及其系統化、體系化是理性思維的結晶,對其理解本身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因此,要讓人民群衆掌握知識并將其轉化為物質力量,就必須將學理化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轉化為群衆能接受和能理解的語言或表述。可見,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觀照人民群衆的真切需要。概言之,第一,中國自主知識的建構,必須回應和解決人民群衆的問題和矛盾;第二,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還必須以人民群衆能接受的方式進行建構。解決好橫亘在學理性和通約性中的難題。既要“向上”保障知識體系的學理性,又要“向下”通約,掌握群衆。<nextpage>

  最後,在問題導向中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拓展視域寬度、增強歷史厚度和賦予人文溫度。在西方話語霸權步步緊逼的背景下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需要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自主”知識體系強調知識要落到實處,要解決實際問題,而非西方話語的對立物。而要擺脫“欲加之罪”,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深入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絕不能讓“自主”絆住了知識體系建構的步伐,拘泥於一隅之地。而應以胸懷天下的坦蕩和氣魄延伸人類文明研究的視域寬度、歷史厚度和人文溫度。建構的知識體系不僅要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還要肩負起洞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使命,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中國思想,開出中國藥方,貢獻中國智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