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研大廈 地基越發牢固
http://www.CRNTT.com   2023-05-15 10:48:35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入選學校“基礎研究特區”項目時,復旦大學芯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劉春森衹有29歲,當時他就獲得數百萬元的科研經費支持。現在,他帶領11人團隊,在芯片基礎研究領域開展相關研究。

  在復旦大學逸夫科技樓,劉春森回顧這段經歷時說:“我們青年科研人員能夠坐穩‘冷板櫈’,得益於上海設立的‘基礎研究特區’。”

  基礎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2021年,上海市出台《關於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營造鼓勵潛心研究、長期攻關的科研環境,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升上海基礎研究能級,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基礎研究特區”,“特”在哪裡?

  “特”在資助力度和周期。

  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說,上海依托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等6家機構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市政府每年向每家“特區”投入1000萬至2000萬元,持續5年,試點單位以不少於1∶1的經費比例共同投入。目前,已立項單個項目專項經費在100萬至1000萬元不等。

  “前沿基礎研究耗時長、風險高。時間短、資金少,肯定難出成果。”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嚴大鵬說:“‘特區’設立後,資金難題得到解決,我們就少了許多顧慮,坐穩‘冷板櫈’、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更足了。”

  “特”在為科研鬆綁放權。

  基礎研究領域,沒有特別清晰的路徑。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聶明說,越是有重大突破意義的創新,失敗的可能性往往越高,“從既往的經驗看,一些科研項目限制條件多。因為害怕失敗,科研人員的‘膽子’也會變小。”

  為科研人員創造一個包容試錯、允許失敗的科研環境,上海鼓勵“基礎研究特區”大膽探索合適的科研管理和成果評價制度。各試點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學科和專業,自由選題、自行選人、自主使用經費。

  各試點單位也加快建立以質量、績效、能力為導向的項目管理和評價體系。復旦大學在項目申報、過程管理及結題考核等環節,不簡單以科研成敗為導向,賦予項目負責人充分的科研路線自主權。同濟大學改革考核評價機制,在項目執行期間,根據入選人員類型,取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硬性指標束縛少了,科研人員顧慮少了,更為發散、更具前瞻性的科研項目就多了。當前,復旦大學的37個項目重點聚焦基礎數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環境氣候、信息智能等研究領域。華東理工大學舉全校之力,支持第一批9項面向碳中和的化學、材料、計算機、數學、物理等學科方向的自由探索和顛覆性創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