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據21世紀經濟網報道,日前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撑。會議強調,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撑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當前,我們正行進在強國建設與民族複興的新征程上,實現偉大的目標需要強大的物質支撑,這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世界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作為後發國家,我們應該積極參與這輪革命,勇於在戰略性新興以及技術革命領域競爭和發展,贏得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的戰略主動;在當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被迫調整重組,以及部分國家對我們脫鈎斷鏈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錨定實體經濟,把維護產業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資源支撑。我們需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以實體經濟為支撑,以創新為驅動,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在核心技術、基礎設施、新興產業和全球競爭力等領域全面的持續提升,由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我們正處於制造業要素成本不斷升高,以及制造業轉型升級壓力過大的關鍵階段,過剩資本容易轉向服務業進行壟斷經營,導致產業結構脫實向虛,這也是中國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的原因,避免制造業資本在高成本和轉型壓力面前外移或撤退,逐步瓦解制造業體系,這是大部分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主要原因。
但是,發展科技創新驅動的實體經濟并非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唯一和全部。首先,要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撑,生活服務業則是國內大循環的主要動力,現代化的農業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三產之間相互融合與支撑,而不是只要實體經濟,其他產業并不重要,尤其是服務業提供了絕大部分就業。其次,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也不等於其他傳統產業可以拋棄。傳統產業往往在基礎性的生活和生產領域,14億人口的市場不可能放棄基礎性傳統產業,而依靠進口。同樣,即使是一些高科技產業,其供應鏈產業鏈上有大量傳統產業支撑,放棄傳統產業幾乎就是放棄產業鏈安全。美國推動產業轉移,本土只要高科技研發和生產部門,大量進口日用消費品導致收支失衡,科技創新因缺乏生產制造部門支撑也逐漸落後。因此,地方政府要幫助傳統產業在環保、技術等方面進行適應性升級,而不是一關了之。<nextpage>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要尊重市場規律與科學規律,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久久為功。警惕各地不顧本地資源約束一窩蜂投資新產業,最終扭曲資源配置效率,留下一地雞毛的債務。尤其是不應打著發展制造業的名義搞大幹快上,搞跑馬圈地,用補貼政策刺激企業多元化發展,貪大求洋,拔苗助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關鍵要實現自立自強,避免被卡脖子,但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及科技自立自強絕不等於以後只能閉門造車,我們制造業升級與關鍵技術攻關都要堅持開放合作, 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對外開放引入高端生產要素和短缺資源,彌補國內生產所需,推動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