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告別機械“刷題”:新高考引領育人方式變革
http://www.CRNTT.com   2023-05-02 17:53:18


  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高考不只是一場考試,更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新時代的高考要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基本立足點,堅持回歸育人本位、能力立意和素養立意,引領高中育人方式變革,避免死記硬背與機械“刷題”的教與學的方式。

  熟未必生巧:

  機械“刷題”可休矣

  “刷題”是指缺乏針對性的“題海戰術”與重復性做題現象。“刷題”背後存在著雙層邏輯:一是期待在考試中能夠遇到相同或相似題目;二是通過大量重復練習以實現熟能生巧的目的。隨著高考命題越來越開放、靈活,師生也很少期望能“刷”到相似題目,卻依舊堅信熟能生巧,以為多“刷題”,就能熟悉解題的技巧,提高成績。

  筆者看來,“熟能生巧”在這裡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一方面,通過適當練習,能夠深化學生對學科基礎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的掌握。因此,教師布置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在課後針對所學內容做些練習題,也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凡事要有度,過猶不及,缺乏針對性地大量機械“刷題”,並不能促進學生的信息識別與加工、獨立思考、邏輯推理、問題解決、敢於質疑、元認知等高階能力與創新思維發展。

  “刷題”的主要作用在於掌握解題方法和識別問題模式,而非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量的機械“刷題”還可能導致思維定式。如,學生在考試中遇到某一題目,首先搜尋以往做過的某些題型與解題思路,以求匹配,傾向於用固有的方式方法進行解題。當前,高考基於能力立意和素養立意,命題更加關注核心知識的考查,注重創設豐富的試題情境、增強試題的開放性、力求打破試題固化,杜絕機械“刷題”現象。如,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在內容上強化了數學建模和數學探究活動,數學教育強調的不再是“知識的簡單遷移”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將現實情景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的能力。

  破解死記硬背與機械“刷題”,關鍵在於高考命題的創新。那種缺乏真實情境、缺乏創新與靈活性的試題,必然會導致師生機械“刷題”的“題海戰術”。當試題越來越開放、靈活,彰顯創新性時,機械“刷題”很難“刷”出高分來。這樣一來,“刷題”就可休矣。

  素養立意:

  考試命題更加開放靈活

  為扭轉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充分發揮高考命題育人導向,高考命題強化了能力立意與素養立意,深化對基礎性知識、創新性思維、應用性能力的考查,增強試題的開放性、靈活性、情境性與創新性。

  首先,改變知識本位,彰顯了考試內容的全面性。近幾年來,高考命題由“學科知識”考查逐漸轉變為“核心素養”考查,在命題中全面體現德育、體育、美育與勞動教育等內容。圍繞課程標準,全面考查學生各學科的基礎知識、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並強調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考查其具體應用能力。

  其次,命題靈活多樣,彰顯了考試內容的開放性。近年來,高考試題越發靈活、情境凸顯綜合、材料更加豐富、解題思路也越來越多樣,力求不考死記硬背、不出偏題怪題,強調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並創造性地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

  再次,創設真實情景,關注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近年來,高考逐漸扭轉“題海戰術”式的機械“刷題”,從關注“解題能力”到重視“解決問題能力”,強調在現實情境中解決社會、生活、學科中的真實問題。高考試題更強調圍繞學生熟悉的國家重大主題、社會熱點問題、日常生活等展開,創設個體情境、學科情境和社會情境,充分考慮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把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繫起來,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建構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由於高考命題彰顯出綜合性、開放性等特點,死記硬背與機械“刷題”式的教育教學方式就難以發揮作用,必然要求高中育人方式的變革,否則無法適應新高考的變化。

  教考銜接:

  引領中小學育人方式變革

  高考改革倒逼基礎教育改革,促使教學回歸課程標準。考試評價要充分發揮對於“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育人風向標作用,堅持教考銜接,“教—學—評”一體化,通過高考命題的變化引領教學回歸育人本位,推動高中育人方式變革,重構教育教學生態。

  首先,在教育教學目的方面,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旨歸。扭轉應試教育現象,引導教師把教學重點從總結解題技巧轉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把教學的精力放在課程的重點內容、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等方面,注重聯繫社會生活實際,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其次,在教育教學內容方面,要以高中課程標準為標準,應教盡教。扭轉“考什麼教什麼,不考就不教”的狀況,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和理化生實驗等課程。加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

  再次,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要有序實施分科分層選課走班模式。改變簡單以入學年齡為標準的班級編排模式,依據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推行選課走班制,強化學生學習興趣、需要與教學資源的匹配性,由“齊步走”向“個性化”轉變,提供適合的教育。

  最後,在教育教學方式方面,要積極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教學。注重加強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同時,還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

  面對新高考,需要轉變應試思維,引導學生減少死記硬背與機械“刷題”的學習方式,引導教師轉變育人方式,依據課程標準開展教學,關注學生核心素養,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落腳點。

  (作者:胡金木,系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