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江西婺源:社會“認養”喚醒沉睡的古宅
http://www.CRNTT.com   2023-04-29 15:59:32


  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據新華網報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著約900年歷史的江西婺源縣思口鎮延村,延續著農耕生活的節奏。這座傳統村落所特有的田園風光與徽州文化,吸引英國小夥愛德華和他的中國妻子廖敏欣在此“認養”古宅並定居下來。

  “這裡綠樹成蔭、小橋流水,徽派建築非常漂亮,是我想象裡中國傳統文化的樣子。”愛德華說。讓愛德華夫婦感到惋惜的是,一些古村落由於年久失修,部分徽派古建築損壞嚴重。

  “有些古民居的廚房、後墻都塌了,如果就這麼消失了非常可惜。”廖敏欣說,在探訪了十多個古村落後,2015年兩人決定在婺源“認養”一棟古宅,愛德華成為婺源縣第一個“認養”古宅的外國人。

  婺源縣有傳統村落30個,歷史遺跡、明清古建築遍布鄉野。2012年6月,《婺源縣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築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出台,當地在具體實踐中探索形成鼓勵社會認養、整體搬遷、異地安置等一批古村落古建築保護開發經驗做法,建立健全古村落古建築縣、鄉、村三級保護和監督管理機制。

  記者走進這處清代徽派古宅,入眼即是一座花園,鮮花競相綻放。青磚黛瓦的徽派古宅、精美的木雕,與西式壁爐、長條形的木質吧台、小黑板上手寫的中英文菜單一起,相得益彰、搭配協調。

  廖敏欣告訴記者,古宅修復前,這處有著距今200多年歷史、令他們一見傾心的清代古宅長期失修,老宅後堂等附屬建築已倒塌,磚、木、石“徽雕”等大部分構件損壞嚴重。

  “古宅從外面看很美,但沒有通電和通風,特別陰暗潮濕,當時已不能住人,搬家時樓梯都塌了。”廖敏欣說,為還原古宅歷史風貌,他們聘請了“婺源三雕”傳承人俞友鴻,打造出融合中英文化風格的民宿。所有的公共空間修舊如舊,房間內則偏現代風格。

  山水情長,時光悄悄流走,愛德華夫婦的兩個孩子在古村裡出生、成長,2021年,他們精心設計的民宿投入營業。

  “古宅民宿架起了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前來入住的遊客中近九成是外國人,他們在這裡感受到中國傳統村落和傳統文化的美好,同時瞭解了婺源、江西等更廣地域的人文風俗。”廖敏欣說。

  為活化利用古建民居,留住徽韵“鄉愁”,2022年,作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的江西婺源縣對外發布14棟歷史古建築的名稱、地址、建築面積、歷史年代、結構類型等信息,向全球招募“保護人”。在認養的過程中,當地住建部門會對認養人的改造和裝修方案進行審核,以保護其原有風貌和相關建築結構。

  對於嘗試“喚醒”古宅的人們來說,每棟古宅的修復和再利用都是漫長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第一個“認養”婺源古民居的九思堂負責人吳志軒說,只做到保護,對於一棟古宅來說遠遠不夠。一棟古宅所有的不僅僅是建築層面,更多的是文化層面,比如過去人們的生活藝術、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這些才構成了完整的古宅概念。

  婺源縣文廣新旅局副局長陶開偉介紹,近年來,婺源縣設立2000萬元專項資金,並出台《婺源縣民宿產業扶持辦法》等文件,引導全縣民宿標準化、規範化發展。目前,全縣精品民宿發展到800餘家,形成了3個百棟以上的古宅民宿村。數據顯示,到婺源體驗民宿的遊客人均停留2.5天,日均消費1300元,間接帶動2萬餘人就業,民宿體驗游成為婺源旅遊經濟新亮點。

  “我們將整合利用資源,進一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古建築保護,繼續開展生態價值轉化工作,探索傳統村落、古建築活化利用新路徑。”陶開偉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