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別讓生僻字姓名成公共服務“攔路虎”
http://www.CRNTT.com   2023-04-25 18:21:05


  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網評:別讓生僻字姓名成公共服務“攔路虎”

  來源:東方網 作者:付彪  

  雲南麗江大山深處的村子裡有一個罕見的姓氏——“nià”姓,寫出來是個上下結構的漢字,上面是飛鳥的“鳥”字去掉一橫,下面是甲乙丙丁的“甲”字。由於各種系統都無法輸入這個漢字,姓nià的人遭遇了各種不便。很多證件辦不了,手機上一些實名制的應用也用不了。甚至連車票也買不了,稍微遠點的地方都去不了。當地人說,姓nià太難了!不得已的情況下,這些人只能改姓,把nià改成了鴨。(4月24日《央廣網》)

  近年來,因系統原因被迫改姓換名的案例還有不少。據媒體報導,山東菏澤高莊村有上百人姓“三(上)且(下)”(音同“陝”),由於姓氏生僻,電腦輸入法打不出,村民們申請入學、銀行開戶、辦理證件都十分麻煩,有村民無奈之下只能取近音字,改姓“冼”或“顯”。某地一名高考考生在報名系統登記時,因名字生僻,詞庫無此字,只得急忙去派出所改名字,申請臨時身份證,方才趕上報名截止日期。某地一名大四學生就要保送研究生,因姓名中含有“頔”字,也曾面臨學信網系統不能報名等一系列“攔路虎”。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6000萬人的姓名中含有生僻字。不少生僻字不能在計算機系統中輸入,導致一些人在就醫看病、辦理金融服務甚至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只能用拼音或特殊符號代替,包括飛機票、火車票,都得去窗口購買。事實上,早在2016年7月,公安部聯合工信部、人民銀行、中國民用航空局等八個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各單位升級服務系統字庫,推動姓名中含有生僻字身份證在各用證部門特別是基層窗口單位全面正常使用。然而時至今日,因個人姓名中含有生僻字遭遇各種不便的“新聞”,仍時有出現。

  據悉,在公安部的數據庫裡,收錄了地址、姓名中的生僻字達3萬多個,但交通、民政、社保、醫院、銀行等重要機構和行業並沒有專用字庫,無法共享這些生僻字。同時,對生僻字的輸入處理,全國沒有統一標準,有的以拼音代替、有的以同音字代替,而各機構和行業之間彼此使用的處理標準也互不通用,由此導致了生僻字信息的各類材料互不通用,給民眾帶來了極大不便。更重要的是,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包括決定、使用、變更自己的姓名。若因生僻字姓名不得不承受各種不便,這無疑也是對公民權利的一種損害。

  既然是公民權利,就當竭力維護。2022年7月,新版《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新國標增加錄入了1.7萬餘個生僻漢字,可覆蓋我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獻、科技等專業領域的用字,新國標將於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同時令人欣慰的是,今年4月23日,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升級“漢字守護計劃”,加快生僻字數字化,並推出生僻字行業解決方案。該方案支持包含新國標字庫在內的9萬多個漢字,支持金融、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和政務服務使用場景。

  信息化時代,生僻字姓名不應成為公共服務“攔路虎”。一方面,建議依據國家強制性標準,將公安部的生僻字數據庫及新國標增加錄入的生僻漢字,統一納入新國標字庫,授權有關重要機構和行業使用。另一方面,希望公共服務和政務服務機構正視存在問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與時俱進升級、更新服務系統,將居民可能使用到的生僻字“應錄盡錄”,徹底消除生僻字的“數字鴻溝”,讓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居民獲得權利保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