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深化大灣區醫護人才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23-04-24 19:42:47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據大公報報道,80多名參與“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廣東省醫護人員日前抵港,包括醫生、中醫專家、護士等,全部是廣東省衛健委精挑細選的英才,未來約一年內會在醫管局的聯網醫院參與臨床工作、交流學習。筆者十分支持是次交流計劃,香港醫護人手長期緊絀,計劃長遠有助促進粵港兩地醫護人手及臨床服務產生協同效應,從而提升大灣區醫療服務質量,互為裨益。

  有效保障病人利益

  為解決香港醫療人手長期不足問題,特區政府於去年9月公布“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生獲香港醫務委員會批准有限度執業注册,專科護士亦毋須本地注册以及免考職業試,來港交流約1年。希望通過這個平台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技術水准的提升和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醫管局主席範鴻齡指出,這次計劃是香港與內地醫療人才交流的重要裡程碑,內地醫護人員帶同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來港,與香港醫護人員互相切磋、互相學習,大家在交流過程中必定會獲益良多,病人亦一定可以從中得益。

  有人曾擔心內地醫護來港,會有語言不同,能否適應香港的醫療工作模式等問題。但事實上,經過抗疫期間內地醫護援港的情況來看,兩地醫護在語言交流上完全沒有問題。有香港醫護亦表示,上次來港的內地醫護人員中英文水平都很好。他們與香港醫護團隊并肩奮戰,合作無間,共同商討及制訂治療方案,結合中西醫治療,令本港醫護壓力得以紓緩,保障病人得到適切的治療,是兩地醫護團隊醫療合作模式的成功嘗試。

  這次來港交流的醫護人員是經過廣東省衛健委精挑細選的英才,平均有8年工作經驗,更有部分醫生有長達20年的工作經驗,臨床經驗豐富,逾半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大部分在內地三甲醫院工作。雖然兩地醫護在工作模式上仍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性,這方面需要時間去磨合,筆者期望醫管局可以進行協調,幫助解決。

  香港醫護緊缺情況現時仍較嚴峻,因為醫生數量不足,導致醫生診症的時間愈來愈短,平均3分鍾就診完一個病人,未能詳細向病人講解病情。在護士方面,更出現一位護士同時照顧20位病人的情況,護士與病人的理想比例是1比6。<nextpage>

  這次內地首批來港交流的內地醫護雖然只有80多人,人數不多,但透過是次交流,有助兩地醫護建立互信,未來將吸引更多內地醫護人員來港,讓病人成為計劃最大的得益者和受惠者。交流計劃涵蓋護士、中醫、放射技師等不同臨床醫護專業,為灣區醫護專業交流學習開辟一個可持續的渠道和機制,亦對進一步深化粵港合作并延續兩地醫護團隊在疫情中建立的專業合作關系有著重要意義。

  為灣區培訓更多人才

  粵港兩地多年來在醫療衛生合作一直十分緊密,并在《粵港醫療交流合作備忘錄》的框架下,定期進行人才交流、互訪和培訓合作。是次交流計劃,是建基於兩地醫療團隊在疫情期間的成功合作經驗,進而拓展交流範圍的闊度及深度,除了包括不同臨床專業,參加計劃的人員按機制在香港作出相應的注册後,還會獲安排加入醫管局團隊,為病人提供日常臨床服務。

  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充分發揮香港在醫療衛生管理及技術、專業培訓和生物醫藥科研等方面的國際化優勢,助力大灣區的醫療創新及合作,深化粵港醫療人才的專業交流,鼓勵香港醫護人員定期到灣區內地城市開展學術交流,而且要充分發揮香港在培訓醫療專才方面的優勢,把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成功培訓模式及經驗帶到大灣區,為大灣區培訓更多醫療專業人才。并促進兩地公營醫療服務的發展,從而提升大灣區的整體醫療服務質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