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洩密文件揭美“監控帝國”真面目
http://www.CRNTT.com   2023-04-17 11:35:28


美國首都華盛頓2013年爆發反監控遊行集會。
  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據大公報報道,綜合《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報道:21歲的美國空軍國民警衛隊士兵特謝拉在網上分享大批美國機密信息,掀起軒然大波。這批機密信息再次揭示,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監控範圍無孔不入,無論是對手、敵人還是盟友,都是華府監控的對象。

  這批外洩的文件顯示,美國情報機構監控的目標,有外國政府的軍事行動,外交努力,秘密武器銷售,以及盟國會談內容等。

  大量情報來源於攔截通訊

  美媒指,這些信息來自於“信息情報報告”(Signals Intelligence Report),也即情報機構攔截電話,電郵和雷達信號等時所用的術語。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前首席法律顧問格斯特爾指出,這批文件“生動地說明美國政府在此領域的技術能力。”

  洩密文件顯示,美國電子監控對象的範圍極廣:韓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朝鮮武器計劃、聯合國對烏克蘭的審議、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甚至還有伊朗,哥倫比亞,尼加拉瓜和科特迪瓦等等。美國情報機構宣稱,已刺探到俄羅斯私人軍事組織“瓦格納”曾派人與土耳其聯絡人會晤,從土耳其購置武器設備。而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同樣也是美國的監聽對象。

  實際上,美國監控全球由來已久,醜陋行徑也一再被曝光。2013年,斯諾登便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了35個外國領導人的電話,在全球竊取的信息高達50億條。2015年,維基揭密網站爆出美國家安全局曾對法國總統希拉克、薩科齊、奧朗德實施監聽。2021年5月,美國還被爆出利用丹麥的信息電纜,監聽德國、法國、挪威、瑞典等政要人物。

  外國情報監視法年底到期<nextpage>

  據報道,美國政府首要的監控工具就是所謂的“外國情報監視法”(FISA)第702條款,這項法案今年年底將到期,國會必須決定是否延長使用。拜登政府為說服國會更新授權,一直在爭辯應否正式解密情報,以展示竊聽程序如何保護美國。現在,洩密案可能已迫使當局立即面對問題。

  在FISA的框架下,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可以監控那些使用美國科企平台的非本國成員通訊,這些平台包括穀歌、Facebook,微軟和蘋果等。而外國情報監視法庭(FISC)監督,主要負責審批美國執法與情報機構(主要是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提交的監視及搜查許可。

  盡管美國迫於壓力於2015年通過法案,結束美國國內的監聽項目,但美國情報機構等部門依然在未獲授權的情況下繼續監控全球。格斯特爾和其他美國前情報官員都成,此次外洩的部分材料很明顯就是通過FISA收集獲得的,其中部分還標記使用FISA材料。

  《華爾街日報》指出,預計更新702條款計劃不會一帆風順,國會兩黨領袖普遍支持保有監視能力,但因監視範圍廣泛且缺乏透明度,也受到公民自由團體及不同派別政治人物批評。

  除了所謂的在國外的外國“敏感人士”會被監聽和監控,美國本國居民也能被隨意地監聽監控。聯邦調查局等政府機構以後可能以調查為由,合法搜查無意間收集到的美國人資料,有人認為這相當於“無證監視”。

  衆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特納表示,第702條授權“對美國情報界擁有整體工具來說非常重要”,但“明顯既存的FISA濫用行為,已引起國會兩黨關注;在更新授權期間,應考慮如何改革FISA,減少濫用行為。”

  監控手段花樣百出<nextpage>

  美國的霸道行徑不斷蔓延,手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美國打著“國家安全”和“反恐”的名義,通過“高科技”的方式長期實施監控,例如通過外國通訊網絡的“後門”,在海底光纜設置竊聽裝置,使用偵查飛機,無人機和衛星等來攔截信號。

  報道指,這些通過電子監控截取的機密情報并非全部都是美國情報機構的手筆。文件不會描述這些情報是如何獲得,是監控其中一方的對話,雙方的對話,還是第三方描述。專家們稱,很有可能部分情報是由友好國家收集,然後與美國分享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