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特等產油國減產,油價隨即急升。 |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據大公報報道,美國矽穀銀行事件剛平息,4月2日沙特阿拉伯聯合多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國家集體“反水”,突然宣布“自願”減產石油供應量每日超過160萬桶。消息一出,高盛火速上調油價預期,國際原油價格應聲大漲。分析認為:OPEC+集體減產,對歐美銀行業危機無疑火上澆油,或將加劇全球通脹危機。
4月2日,沙特阿拉伯聯合科威特、阿聯酋、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哈薩克斯坦、阿曼等OPEC+產油國主動宣布,自5月起開始自發性減產,時間持續到2023年年底。俄羅斯也加入減產計劃“陣營”,宣布將延長此前截至6月的每日50萬桶的減產計劃,上述國家合計每日減產164.9萬桶。
減產計劃公布後,紐約期油價格一度飈升8%,為一年來最大盤中漲幅;布蘭特期油跳空高開,一度大漲5%突破每桶84美元。
從美俄手中奪回定價權
本輪OPEC+產油國集體“反水”,自願減產遠超市場預期。沙特聯合多國提前發布額外減產計劃,無疑是對OPEC+部長會議提前修正“定調”。究竟是什麼促使OPEC+主要產油國突然“反水”變卦?
(一)石油價格持續下行。去年以來,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消費動能不足影響,紐約期油消費大幅下滑,價格一路跌至70美元,創15個月最低水平。這個價格直逼2023年沙特財政盈虧平衡油價為每桶66.8美元。這對於主要收入來源於石油的OPEC+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石油輸出國出於維護本國利益考慮,必須提高石油價格。在國際原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提高石油收入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降產提價。石油價格持續下行是OPEC+多國聯合減產的最直接動因。
(二)原油定價主導權爭奪。目前,世界原油供給“三巨頭”分別是OPEC、美國和俄羅斯,“三巨頭”石油價格定位決定全球石油價格走勢。俄烏衝突以來,石油資源的爭奪分配已成為美俄政治紛爭的焦點。在俄美石油紛爭膠著之際,OPEC的石油態度就成為全球石油價格走勢的一枚重要“法碼”。OPEC+多國此時推出石油減產計劃,無疑是對西方石油壟斷定價權的一種爭奪與挑戰。<nextpage>
(三)應對美原油政策調整。原油作為最主要消費品之一,價格高低直接影響物價水平。此前,西方國家一直鼓勵沙特開采更多石油以遏制通脹高企。白宮曾向沙特保證,如果油價下跌,將介入補充其戰略儲備。最近,拜登政府公開排除了采購新原油的可能性。作為反擊,沙特聯合多國迅速做出自願減產計劃,以應對西方國家的石油采購政策調整。
事實上,沙特等產油國一直竭力改變本國單一經濟結構,試圖增加非油收入來源,擺脫本國經濟對石油收入的過度依賴。自願減產計劃正是中東國家謀求經濟轉型的無奈之舉。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為刺激經濟增長,世界各國開動“印鈔機”加大貨幣供應;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壓力,成為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
作為主要消費商品之一的原油價格波動,對一國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影響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OPEC+減產計劃對於提振原油期貨市場、穩定國際原油價格無疑將起到積極作用,但減產提價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OPEC+石油減產計劃引發全球新一輪油價上漲,OPEC+產油國家將直接從原油漲價中受益,明顯改善產油國經濟收入狀況;另一方面,原油價格上漲也將“傳染”助推上下游等相關產業鏈條的價格普漲。如原油價格上漲,汽車、飛機等交通、物流成本也會相應增加,旅游、運輸等相關行業也自然“水漲船高”,全球性通脹危機或將進一步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