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APP強偷隱私成幫凶,該咋整治?
http://www.CRNTT.com   2023-04-06 10:03:52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侵犯個人隱私的APP經營者被繩之以法,可謂咎由自取,但這件事卻值得引發進一步深思。據悉,從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期間,該APP非法提供或者出售公民個人行蹤軌跡信息4572條,違法所得83851元。這些被洩露的信息,有沒有引發不良後果?如果不是承辦檢察官發現端倪並一查到底,這款APP還會作妖到啥時候?收到“神秘”鏈接之後,除了個體要保持警惕別輕易點擊,還有其它解決辦法嗎?以後還會不會冒出類似的APP?

  這並非杞人憂天。去年,媒體曝光的透明APP不法軟件,令人記憶猶新。據報導,透明App在後台長期開啟,不僅額外消耗手機電量、流量,頻繁彈窗推送廣告,還會誘導下載惡意扣費,一些惡意軟件甚至誘導用戶開啟麥克風、攝像頭等權限並進行鍵盤記錄,竊取用戶照片、通信錄、短信、位置等個人隱私,成為實施電信詐騙等違法活動的工具。

  為了利益不惜各種作妖的APP,該如何整治?除了事後嚴懲,更要防範未然。

  令人欣喜的是,針對App超範圍采集個人信息等問題,近年來相關部門連續推出重磅舉措進行整治APP。2019年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2021年工信部對208萬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持續推進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整治。2021年12月,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等聯合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對應用算法推薦技術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的治理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作出了進一步規範,用更精細制度給App收集個人信息和算法推送戴上緊箍咒。

  一再被曝光的App亂象,警示軟件應用商店要把好准入關,監管部門更要不斷擴大App監管平台數據采集範圍,提升監測能力和技術檢測水平,加大處置和曝光力度,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監管。衹有從監管部門到App應用平台都能盡好自身職責,依法懲處開發者和把關不嚴的相關應用軟件商店,切實提升違法違規成本,才能以儆效尤,有效清除那些違法違規App的作妖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