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勝跡古祠堂  千載永流芳
http://www.CRNTT.com   2023-04-05 15:33:44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4月的川西,眉山三蘇祠春意盎然,游人如織。人們在此感念一代文學大家的曠世才情,也為“一門父子三詞客”讀書正業、孝慈仁愛、為政清廉的優良家訓家風深深打動。

  踏入三蘇祠,古木參天,百年銀杏、千年黃葛,透出歷史和文化的厚重。

  三蘇祠位於眉山市東坡區紗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故居。自元代改宅為祠,於明末毀於兵火,到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模擬重建,千百年來,三蘇祠始終是歷代文人雅士拜謁、憑吊三蘇的文化聖地。如今的三蘇祠,占地106畝,保存有16處古建築及蘇宅古井、蘇宅丹荔等遺跡,陳列有三蘇家訓家風、生平成就、東坡書法碑刻等,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紀念祠堂。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三蘇祠“文化遺產保護榮譽證書”,稱其“為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悠悠古祠,三面環水

  三蘇祠的主體建築,是由三進四合院組成的清代建築群,其與西蜀園林相融合,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形式,整座祠堂構建在三面環水的一座半島上,坐北朝南,在一中軸線上組成三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礎上又有自由變化,從而形成了不嚴整對稱的格局。

  四合院的第一進院落為饗殿和東西廂房。饗殿建築面積250多平方米,為硬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供奉著三蘇父子塑像。步入四合院的第二進,則會見到一個肅穆雅致的園子,園中有“丹荔飄香”的荔枝樹,還有一口蘇宅老井。這口老井是保存至今的蘇家遺跡之一,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祠堂內所有生產和生活用水,幾乎都依賴這古井。

  園中另一處珍貴遺存是荔枝樹旁的一株古老荔枝樹化石“並蒂丹荔”。據傳,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蘇軾丁憂除服,續娶王閏之,即將還京。老友蔡子華等在蘇宅庭院內種下一棵荔枝樹,叮囑蘇軾常回家看看。但世事難料,蘇軾這一去,便再也沒有回到家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宦海羈絆,萬里流放,蘇軾始終以豁達面對人生浮沉,以熱忱對待百姓疾苦——這樣的精神,便是三蘇風骨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