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讓傳統村落成為鄉風鄉韵鄉愁的寓所
http://www.CRNTT.com   2023-04-05 12:55:09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網評:讓傳統村落成為鄉風鄉韵鄉愁的寓所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向振

  近日,住建部、文旅部等六部門公布了第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共有1336個村落入選。至此,全國已經有8155個傳統村落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

  傳統村落是孕育和保存中華民族根性文化的空間載體,承載著農耕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思想。保護傳統村落,既是留住鄉風鄉韵鄉愁、拓展豐富現代社會生活圖景的時代選擇,也是賡續農耕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舉措,對於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維護文化多樣性,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與文化根脈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自2012年我國啟動傳統村落調查推薦工作以來,先後已有六批傳統村落入選國家級保護名錄。通過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大量瀕臨消失的傳統村落連同其孕育的地方文化得以延續下來,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縱觀十餘年的保護實踐歷程,從保留修復原始風貌,到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再到集中連片整體規劃,傳統村落的保護方式不斷更新,構建露天博物館、再造文化空間等保護路徑的生動探索,使傳統村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比如入選第一批國家級保護名錄的河北蔚縣暖泉鎮西古堡村,作為蔚州八百莊堡的代表性村落,其依托暖泉古鎮整體區域保護建設,深耕特色文旅產業,每年旅遊接待人次達30餘萬,帶動當地村民脫貧增收並基本實現了“自養自保”。

  但我們也應看到,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過程中,存在著千村一面、拆古建新、破壞性保護、空心化等問題,過度的旅遊開發和生硬的商業融入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和擔憂。

  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除了資金投入、制度設計上的不足之外,人們對於保護動機與理念的認識問題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地方在保護實踐中,過多強調文化符號的設置而忽視居民生活品質的改善,過多強調建築格局和村落規劃而忽視鄉村所反映的生活場域,過多依賴政府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多元主體的參與,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局部個性和地方特色的喪失。

  要讓傳統村落真正成為鄉風鄉韵鄉愁的寓所,需要樹立起更加系統化的保護理念,進一步挖掘“傳統”蘊藏的豐厚內涵。首先,對傳統村落的鄉土景觀予以整體規劃。這裡的景觀既包括外在的建築格局,也包括自然山水、文化遺跡、田園風光等。在制定村落保護方案時,應當對地方特色景觀資源進行深入的整理研究,在此基礎上創新更加多元的開發利用機制。

  其次,尊重原住居民的主體性。傳統村落本就是村民開展生產活動、組織日常生活的空間場所,離開他們,村落就失去了生活的“煙火氣”,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也就無從談起。可以借助中小學鄉土教育、社區宣講培訓等方式提升當地民眾的保護意識,但對於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和保護熱情來說,更關鍵的是要在保護利用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和回應他們的發展訴求,切實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樣才能讓原住居民由旁觀者變為責任人、受益者。

  再次,注重動員和集結各類參與主體。積極探索政府、社會資本、專家學者、志願者和當地民眾共商共建的開發模式,建立健全協同機制,發揮出各方的專業智慧,這將有利於最大限度激發傳統村落保護的內外動力,避免陷入打造景區景點、創造經濟效益的單一思維,促進其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實現共同提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