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部分網暴受害者或陷入長期的消沉與自我懷疑,或成為抑鬱症等嚴重心理疾病的受害者,有些甚至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面對網絡暴力帶來的危害,科學認定、有效治理網絡暴力勢在必行。
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國家網信辦持續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重拳整治包括網絡暴力在內的網絡生態突出問題,壓緊壓實網站平台主體責任,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心關切,有力維護了網民的合法權益。
其中,“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主要從嚴管評論區信息內容,督促網站平台加強評論區管理等方面發力,努力鏟除網絡暴力等網絡生態突出問題的滋生土壤。據瞭解,2022年開展的13項“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5430餘萬條,處置賬號680餘萬個,下架App、小程序2890餘款,解散關閉群組、貼吧等26萬個,關閉網站超過7300家,在治理網絡暴力,盡可能地減輕甚至避免網絡暴力帶來的危害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智能助力認定網絡暴力
要治理網絡暴力,首先要準確、高效地認定網絡暴力行為。
相對於傳統語言暴力行為,網絡暴力行為因為採用了虛擬化、模糊化的互聯網語言而更加難以識別,其與正常的調侃、玩笑、戲謔等行為較難區分。與此同時,由於網絡傳播的特點,網絡暴力的傳播速度遠遠快於傳統語言暴力,其傳播範圍也遠遠廣於傳統語言暴力。因此,僅僅採取傳統的人工識別方式認定網絡暴力,不僅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因為識別者的主觀原因出現誤判甚至錯判,總體效果不夠令人滿意。
“社交平台、短視頻平台等公共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網絡暴力行為的高發地。互聯網因其虛擬化、零成本、低代價等特點,對網絡暴力的產生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作用,也給網絡暴力的認定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北京理工大學網絡與安全研究所所長閆懷志表示,“在認定網絡暴力行為上,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據介紹,採用人工智能識別技術,能夠有效地在公共網絡空間中將各種惡意語言、圖片、視頻等網絡暴力“源頭”識別出來。這種識別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先進算法,相比於人工識別,具有更加高效、準確、客觀等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