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網評:加快建立國家級音樂博物館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應用進入了一個新境界。文化遺產包括諸多方面,音樂文化遺產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音樂文明史源遠流長,積澱的音樂文化遺產尤為豐富。然而截至目前,我國為數眾多的博物館中,尚未有一家國家級音樂博物館來集中保藏這些文物,這與音樂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和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戰略需要是不相適應的。基於此,加快建立國家級音樂博物館具有現實緊迫性和必要性。
建立中國音樂博物館是音樂文化遺產物化價值得以保藏的基本前提。我國具有建立中國音樂博物館的豐厚儲備,各民族、地區歷史遺存的樂器、樂譜、壁畫造像、音響、服飾、器物等數不勝數。僅是專門從事音樂學研究的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就收藏了傳統樂器2000餘件,如商周編鐘、漢代銅鼓、歷代古琴等;傳統音像資料近萬小時,如阿炳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管平湖演奏的古琴曲《流水》等;各時代樂書、樂譜15萬餘册。然而,由於條件所限,這些堪稱稀世珍寶的音樂文物缺少適宜的場所存放,甚至導致一些文物受損,令人痛惜。加快建立中國音樂博物館,有利於對民族藝術瑰寶進行及時搶救和科學保藏,更好地留存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記憶。
建立中國音樂博物館是音樂文化遺產文化價值得以發掘的重要保障。音樂文化遺產是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的融合,音樂文物中蘊含著古往今來音樂文化的審美旨趣與深刻內涵,透過音樂文物,可以體悟中國歷史、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河南舞陽賈湖骨笛的出土證明,早在人類新石器時代初期,黃河、長江流域已孕育出了中華音樂文明,這也是迄今所知人類最早的音樂文明源頭。湖北隨縣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及測音研究,為瞭解古代樂律體系和先秦音樂揭開了全新的篇章。可見,音樂文物史料的研究,對於填補文獻記載空缺,還原音樂文化歷史面貌,探尋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前,我國尚有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有待發掘、整理和研究。加快建立中國音樂博物館,搭建音樂文化遺產研究的廣闊平台,將極大地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