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復制歐佩克
印尼想要構建“鎳礦歐佩克”緣何無法引起其他鎳礦大國的興趣?
回顧歐佩克成立後的歷史,不難發現歐佩克不僅是代表石油生產國的組織,更是國際政治的一種象徵。1960年,五大產油國聯合成立歐佩克,目的是打破西方石油企業壟斷國際油價、產油國沒有定價權的局面。它象徵的是民族國家掌控自身資源,更象徵著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上的利益重新分配。
在石油生產方面,成立歐佩克意味著各成員國擺脫跨國企業控制、提高油價、實現石油產業國有化。歐佩克的“高光時刻”是1973年石油危機後宣布石油禁運,造成油價暴漲,推動該組織的全球“話事權”達到頂峰。在那之後,歐佩克的影響力實際上呈現下降趨勢,石油需求降低、美國等發達國家發現頁岩油等新資源、成立“歐佩克+”等,致使歐佩克控制力不斷弱化,甚至“帶頭大哥”沙特阿拉伯都在考慮退出歐佩克。
而近距離觀察歐佩克,更能推斷出這一模式實際上很難被復制。
首先,歐佩克是時代的產物,帶有濃厚的“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量發展中國家政治獨立,但經濟上受到發達國家及其跨國企業代理人控制。很多發展中國家有共同利益,願意跨越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障礙展開合作,在全球政治大變革時代反對以資源掠奪為重要特徵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歐佩克的五大創始成員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在當時無一不是落後的欠發達國家,缺乏政治影響力和國民經濟掌控力,長期受到發達國家不公正的資源掠奪。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組成歐佩克保護自身利益,五國一拍即合。
與歐佩克當年成立的背景不同,綜合儲量和生產量,當下全球鎳大國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菲律賓、俄羅斯、巴西等。對於印尼來說,嘗試建立“鎳礦歐佩克”,但“這個隊伍不好帶”。就發展階段、政治傾向和經濟體制來看,這些國家之間差異過大,難以再現石油生產國攜手對峙能源跨國企業的局面;從供應鏈上看,這些國家的產業基礎差別很大,並不都是簡單輸出初級礦產,其利益分歧更加複雜。
其次,歐佩克獲得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原因是石油在當時的不可替代性。作為一種能源,石油當時難覓“替身”,再加上戰後經濟大繁榮推動能源需求暴增,供求關係是歐佩克這樣的能源價格壟斷組織成功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鎳礦不斷受到市場關注,甚至成為“妖鎳”,主要原因是鎳成為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重要原料。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生產主要有3種類型:鉛酸電池、鎳電池和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電池原材料並未統一標準,很多廠商目前都在開發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鎳更多是用在混合動力汽車的電池製造上。換句話說,未來鎳礦的真實供求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業發展方向和隨之而來的實際需要,具有較強不確定性。
在這種背景下,是否有必要建立“鎳礦歐佩克”,不少觀察人士對此畫上大大的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