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扎根數字土壤,做大“鮮花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23-03-17 17:01:09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一捧鮮花,對消費者而言是訴說心意、表達情思的“好幫手”;對花農是一份沉甸甸的收入;對一個地區則是形成產業鏈條、助力鄉村振興的經濟動能。

  上世紀80年代初,在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鬥南村,一位村民種下第一株劍蘭。今天,這個村莊以“花都”之名享譽世界,擁有亞洲最大的花卉拍賣和對手交易中心,去年全年鮮花交易金額突破121億元,平均每天都有300多萬枝鮮花經由這裡走向千家萬戶、五湖四海,裝點人們的美好生活。

  雲南鮮花不愁賣,但種法、賣法不同,結果也大不一樣。

  智能化種植增效能。在花卉種植中,如何掌握最佳種植時間?如何把握水肥?如何應對病蟲害?過去,這些大都要靠個人經驗摸索,種出的鮮花往往品質不穩定。雲南省農科院花卉所近年來聯合多家單位開展技術攻關,實現並推廣花卉溫室栽培的精準化、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肥水一體化精準灌溉系統、溫室環境控制系統、雨水收集系統等一應俱全,實現鮮花種植自動化管養,可減少化肥農藥施用30%以上,節水80%以上,在花卉品質提升、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方面效果明顯。

  數字化“拍花”添動力。“提籃售賣”等傳統方式早已成為雲南鮮花交易的歷史影像。在昆明鬥南國際花拍中心,一個個電子屏幕實時顯示鮮花品種、數量、優缺點等多項信息。這套自主研發的系統實現了拍賣交易、花卉金融、信息數據全覆蓋,數百名花卉交易經紀人比經驗、賽眼力、拼手速,轉瞬之間完成大筆鮮花訂單交易,全程不見一束鮮花。這種交易方式不僅價格透明、到賬及時,也促進了鮮花分級、采後處理等更多細分行業發展,使花農更加重視精細管理。

  網絡化銷售激發活力。傳統的鮮花流通渠道十分複雜,一束花從花田來到消費者手中並不容易,中間要經過花農、花市、各級經銷商、花店等多個環節。對花農來說,把花賣給中間商,倒是少了煩瑣,可是賣多少錢,花農說了不算;以後該種什麼品種、每個品種種多少,更是心裡沒底。如今,拿起手機,對著鏡頭,直接觸達更多消費者,借網絡銷售開辟新渠道,花農自己得實惠,也讓消費者買得更划算,供求兩端的熱情與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不過應當看到,花卉產業仍有不少問題待解:自有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一些花卉品種依賴進口、規模效益不足、產品投訴並不鮮見、品牌建設仍待發力……守住這份馨香的事業,還得下不少功夫。相信背靠回暖的消費大市場,只要保持耐心,堅定信心,用好科技手段,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鮮花經濟”必定越開越盛,產業振興之路也會越走越寬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