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吉林梨樹的一堂“黑土地保護”交流會
http://www.CRNTT.com   2023-03-09 17:56:54


  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多建示範基地”“要統一壟距,農機和農藝相配套”“可以組織高產比賽”……3月4日,在全國產糧大縣吉林梨樹的一堂“黑土地保護”交流會上,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等院校的十餘位專家教授與東北各地幾十位種糧大戶面對面交流,不少農民為專家教授提建議,為保護黑土地獻計獻策。

  “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要做到高質量、高標準,既要保護黑土地,還要糧食增產……”長春市九台區農民潘炳國首先發言,他推廣保護性耕作多年,帶動不少農戶跟著他幹。

  “老潘講得好。”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秘書長王貴滿接過話茬說,能帶動更多農民保護黑土地,我們需要更多像老潘這樣的帶頭人。

  保護性耕作是把秸秆覆蓋在地表並進行免耕播種的耕作模式,減少土壤風蝕水蝕,保護黑土地的同時,實現糧食穩產,逐漸得到種糧大戶認可。

  黑龍江大慶的種糧大戶於維強說,傳統的耕作模式很難繼續增產,咱得多建示範基地,專家們定期到基地指導,讓更多農民瞭解。

  2015年,為擴大試驗和推廣保護性耕作,一批專家教授、基層幹部和種糧大戶結成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

  聯盟的種糧大戶們在東北地區建立100餘個保護性耕作示範推廣基地。每年在梨樹舉行一次交流會,專家教授給農民支招,農民給專家教授提建議。“大家互相切磋,為保護黑土地出謀劃策。”王貴滿說。

  吉林雙遼農民張學武,應用保護性耕作試驗玉米和花生間作效果不錯。“建議專家到雙遼看看,這種模式適不適合推廣應用。”他說。

  張學武的建議得到不少專家教授肯定。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說,我們的技術還要不斷完善來適應不同地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這幾年,從探討技術理念到技術模式改進,再到政策、機制的完善,專家教授和農民的交流逐步深入。隨著政策推動和種糧大戶的帶頭推廣,保護性耕作正在東北地區大面積應用。

  吉林省榆樹市農民劉臣說,能不能把保護性耕作的條耕模式做成標準化技術模式,各地統一壟距,實現農機和農藝相配套。還有農民想搞保護性耕作高產比賽,看誰產量更高。“我可以和張學武比試一下,我有信心比他種得好。”雙遼市農民王鐵軍說。

  你一言我一語,兩個多小時的交流十分熱烈。“今年我們繼續把保護性耕作擴面提質,大家共同努力為國家多打糧。”王貴滿說。(記者 薛欽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