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快發展大科學裝置 打造基礎研究自主平台
http://www.CRNTT.com   2023-03-08 12:50:41


  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再立新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國在天文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3月2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傳來好消息: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加持”下,我國天文學家發現,最古老的銀河系薄盤恒星年齡約為95億年。該成果為深刻認識銀河系薄盤的早期形成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觀測依據。

  被稱為“大科學裝置”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推動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的利器。近年來,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相當數量的前沿科學突破都是依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取得的。

  “在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中,大科學裝置發揮著策源地作用,基礎研究工作越來越離不開大科學裝置。”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感慨道,加強基礎研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建好、用好大科學裝置這一“國之重器”。

  大科學裝置是基礎研究支撑平台

  想攬“瓷器活”,就要有“金剛鑽”。

  “目前,有不少基礎研究完全依賴大科學裝置,它們通過大科學裝置做無窮大或無窮小的研究,比如粒子物理、核物理以及天文學。沒有大科學裝置,這些研究無從談起。”王貽芳說,還有相當一部分基礎研究,如果沒有大科學裝置提供手段條件,研究就無法達到很高的高度,在同行競爭中就會落後。

  可以說,大科學裝置為開展前沿性、基礎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對於獲取原創成果、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意義重大。<nextpage>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重大基礎科技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總工程師、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建成也持有相似的看法。大科學裝置是開展基礎前沿研究的支撑平台,而且,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理論突破後,還需要實驗驗證,大科學裝置在實驗驗證上同樣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楊建成說,在過去的40多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中,大約有40%來自大科學裝置。

  王貽芳曾做了一個統計:2011年以來,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產生的成果有22項入選國家科技“三大獎”,其中9項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因此,為了夯實基礎研究根基,我國必須高度重視大科學裝置建設,支持我國科學家在科技前沿領域開展研究。

  目前,我國在建和運行的大科學裝置總量達57個,部分設施綜合水平邁入全球“第一方陣”;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擬新建20個左右的大科學裝置,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迎來了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快速發展期。

  大科學裝置性能指標必須國際領先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大科學裝置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

  王貽芳多年參與設計、建設、運行和使用大科學裝置,對此有深入思考和獨到見解。他說,相比國外,我國現有的大科學裝置總投資規模偏小,這會限制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產生。而且,雖然我國大科學裝置的數量有了較大增長,但這些裝置的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nextpage>

  “現在,有一些大科學裝置的獨創性、領先性不够,看到別人取得成績,我跟著照做,一哄而上,存在低水平重複的問題。”王貽芳坦言。

  楊建成也認為,大科學裝置的綜合性能指標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們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在性能指標上必須是國際領先的。有了國際一流的平台,我們才可能做出國際一流的成果。”他說。

  “從支撑基礎研究的角度看,大科學裝置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通用型,比如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二是專用型,比如‘中國天眼’。”王貽芳認為,目前通用型大科學裝置獲得了更多的支持,因為它可以支撑各方面的用戶,而專用型大科學裝置占所有大科學裝置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這顯然不太合適”。

  王貽芳建議,未來應該優化大科學裝置投入的比例,建設更多國際領先的、有獨創性的、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的專用大科學裝置。通過這些裝置的引領,取得重大一流的科學成果。

  結合自己多年深耕加速器研究的經歷,楊建成表示,為了更好支撑基礎前沿研究,我國要作好大科學裝置建設的整體規劃,優化大科學裝置的學科和地域布局,從而加強大科學裝置對基礎研究的支撑作用。

  大科學裝置在面向基礎前沿科學研究的同時,也會發展很多高精尖技術。“有一些技術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比如我們基於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研發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就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楊建成建議,國家對大科學裝置產生的高精尖技術的轉移轉化應給予更多關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