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的政黨輪替:狀況、特點與趨勢
——從政黨認同的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23-04-22 00:13:47


圖1:台灣民眾政黨偏好分布(1992-2022.06)〔5〕
圖2:2022年台灣地方“九合一”選舉後政黨認同圖〔6〕
 
  (二)國民黨和民進黨的選民結構尚未發生重大變化

  從區域分布看,國民黨的基本盤主要在台灣中北部(主要是合并後的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和台北市、基隆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等工商業較發達市縣),這些市縣呈現藍大於綠的格局,民進黨的基本盤仍然在台灣南部(主要是合并後的高雄市、台南市和屏東縣、嘉義縣、雲林縣、彰化縣等農業為主的市縣),這些市縣呈現綠大於藍的格局。當然,這衹是總體上的表現,實際上,在藍營占優勢的市縣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也存在大量的綠營支持者,衹是綠營的基本盤略輸於藍營。反之亦然,在綠營占優勢的市縣如合并後的高雄市、台南市和屏東縣、嘉義縣、雲林縣、彰化縣等,也存在數量不少的藍營支持者,如推出優秀的候選人,亦有可能獲得淺藍、淺綠和中間選民的選票。如在被稱為最綠的台南市,2014年的台南市長選舉中,相對弱勢的國民黨候選人黃秀霜與民進黨極具人氣的賴清德對抗,被稱為“賴神”的賴清德也衹是獲得72.9%的得票率,黃秀霜還是獲得23%的選票,這基本顯示了台南市的藍營基本盤。再如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國民黨派出韓國瑜參選高雄市長,高雄市被視為鐵綠的民進黨地盤,原本不被看好的韓國瑜竟然超過對手陳其邁20萬多票。可見,哪怕就是鐵綠或鐵藍的地盤,都有藍營和綠營的基本盤,衹要候選人够優秀都有可能翻轉選情。

  再通過一些數據來解讀,蔡英文2016年得票數僅比2012年得票數增加80.1166萬張選票,支持率由45.6%上升至56.1%。反觀國民黨,即便經歷“換柱”風波,由朱立倫臨時披上“戰袍”參選,國民黨的選票從2012年“馬吳配”的689.1139萬張選票下降到“朱王配”的381.3365萬張選票,流失307.7774萬張選票,但考慮到同屬藍營的宋楚瑜參選影響,在2012年“大選”中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林瑞雄獲得36.9588萬張選票,到了2016年“大選”時親民黨參選人宋楚瑜、徐欣瑩獲得157.6181萬張選票,增加了120.6593萬張選票,這120萬多張選票可以看成是分流的淺藍和中間選民的選票,將“朱王配”的381萬多張選票,加上流失的120萬多張選票,亦超過500多萬張票,倘若2016年國民黨選舉操作沒有如此波折的話,2016年的“大位”選舉中國民黨不會輸民進黨那麼多張票數,不管這120萬多張選票是否被看成是泛藍選票還是中間選民選票,至少表明國民黨的基本盤還在,可以說,國民黨作為藍營的主力,仍是台灣選民投票時最主要的考量之一。再看2020年“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賴清德獲得817萬多張選票,得票率為57.13%,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張善政獲得552萬多張選票,得票率為38.61%,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余湘獲得60萬多張選票,得票率為4.26%。儘管民進黨蔡英文的得票率被吹成第一高,但筆者認為這有其搭檔賴清德在發揮作用的結果。在這次“大選”中,如把國民黨和親民黨都歸為藍營票倉,得票亦突破600多萬張選票,這就是藍營的基本盤。因此,台灣地區的選民結構并未發生結構性改變。

  (三)台灣民衆的政黨認同出現分化,對其“國家”認同產生重大影響

  泛藍陣營與泛綠陣營的對峙,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很快顯現出來。政黨輪替前,由於國民黨占據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有利資源,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易於把控政治與社會導向。從這些年的選舉和執政狀況看,衹有國民黨和民進黨具備相當的實力角逐“大位”和“立委”席位,把持台灣權力中樞,爭奪施政權和制約權,同樣也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形塑相應的政治文化來影響未來台灣政治格局和走向,并籍由執政權來爭取社會資源,壯大自身力量。

  台灣政黨輪替後,曾經被掩蓋或隱藏的各種矛盾和衝突凸顯出來,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藍綠陣營之間的對立和衝突,由於藍綠陣營所代表的政治立場不同,反映在統“獨”問題上,最終歸結於“國家”統一和台灣“獨立”問題上。由於台灣政壇上國、民這兩大政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根本對立,台灣的政治爭鬥依然在以國民黨為主的泛藍陣營和以民進黨為主的泛綠陣營間進行,由此構成的藍綠對立,并導致在一系列路綫、政策、運作等方面的截然不同,藍綠爭鬥難以在短期內化解,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對抗局面還將延續下去,影響著台灣政治生態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從另一個角度看,經過多年選舉和三次政黨輪替,台灣民衆的政治意識和選舉意識折射出台灣民主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值得觀察的重要選項。台灣民衆歷經多次政治實踐,既享有選舉帶來的民主受益,同時也品嘗了由省籍矛盾、族群對立、統“獨”糾葛、藍綠對峙等帶來的苦果。鑒於台灣選民特殊的成長經歷和政治感知,不能套用其他國家和地區選民的投票心理和行為方式來分析,必須結合台灣自身特有的政治社會環境,尤其是兩岸關係和統“獨”對立等議題。從投票取向看,台灣選舉經常受民進黨“抗中保台”、“芒果乾”(“亡國感”)等政治議題影響,同時也受經濟不景氣、資薪不漲、油電漲價、萊豬進口等民生議題影響。總之,台灣的政黨輪替既是政黨立場與自身運作的過程,同時也是台灣選民根據施政與重要議題進行評判選擇的結果。

  三、台灣選舉中的“第三勢力”

  每逢台灣選舉,“第三勢力”同樣是一個重要議題,不少台灣選民看不慣民進黨、國民黨的互相砍殺和相互踐踏,又不願在“兩個爛蘋果(民進黨、國民黨)中選一個不太爛的”,也希望台灣政壇出現一股清流,來改變台灣潑糞比爛的選舉惡狀,於是一旦有新的政黨力量出現,都會被選民寄予厚望。在台灣是否還存在超脫民進黨、國民黨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

  在2020年“大選”中,“第三勢力”又成為一個熱點議題。從政黨得票看,民進黨獲得481萬多張政黨選票,比例為33.9%,國民黨獲得472萬多張政黨選票,比例為33.4%,“第三勢力”合計獲得的政黨得票為462萬多張票,比例為32.7%,形成民進黨、國民黨和“第三勢力”三分票倉之勢,另外還有485萬多選民未參加投票,這些未投票的選民儘管被稱為政治觀望者或冷淡者,但其中一部分也可能被相關議題激發出來進行投票,這些“第三勢力”和未投票選民成為影響民進黨、國民黨輸贏的關鍵。

  這其中比較亮眼的是柯文哲帶領的台灣民衆黨,2020年剛投入選舉便獲得158.8萬多張政黨票,以11.22%的得票率成為第三大黨。柯文哲和台灣民衆黨正取代逐漸泡沫化的新黨、“台聯黨”、親民黨、“時代力量”等,成為影響“大選”的關鍵少數。新黨、“台聯黨”、親民黨、“時代力量”在其成立後參加選舉的一段時期都有不俗的表現,取得了較為亮眼的成績,如能在“立法院”獲得數個“立委”席位,參與台灣政治運作。但這些中小政黨先後呈現出舊消新長的“曇花”景象,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和“時代力量”這四個曾經亮眼的政黨一再呈現出這種現象和規律。如新黨自1993年成立後一度是影響台灣選舉的關鍵少數,但到2012年已無法在“立法院”獲得席位,2016年新黨獲得4.18%政黨票,無法跨過5%的門檻在“立院”獲得席位,2020年“大選”中新黨的政黨得票率為1%,無法跨過3.5%的門檻,無法再獲得“立委”席位,也無法領取政黨補助款,陷入艱難狀況,泡沫化已然呈現。“台聯黨”是以李登輝為其精神首領,這個曾經被看成是鐵綠的“台獨”政黨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壓力下,逐漸向非藍偏綠路綫轉型,以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爭奪政黨生存空間,但李登輝一過世,失去這面精神旗幟的號召,“台聯黨”便陷入了垮崩的景象,其泡沫化也成必然。親民黨從2008年到2020年4次參與“大選”,依靠宋楚瑜的個人感召力在“立法院”獲得數個席次,但在2020年“大選”中僅獲得約3.6%的政黨票,無緣“立法院”席位。“時代力量”於2016年首次參加“大選”獲得的政黨得票率為6.11%,在“立法院”共獲得5席“立委”,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在2020年“大選”不分區立委選舉得票率為7.75%,獲得3個“立委”席位。從上述四個政黨的例子看,這些中等政黨參加“大選”的目標主要是在“立法院”獲得席位,發揮一定的牽製作用。

  在台灣,選舉競爭主要是爭奪具有最高領導權的“大位”和制約權的“立委”席位,地方層面體現在爭奪地方市縣執政權。梳理比較2000年後的數據與結果,可以看出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實力在拉近,這使得政黨輪替在台灣將成為一種常態,形成藍長綠消或綠長藍消的“蹺蹺板”局面,在地方執政版圖上出現北藍南綠、藍綠相間、藍綠相互消長的態勢,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歷經三次政黨輪替,真正能在台灣政壇上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無非是兩大政黨——國民黨和民進黨。從“大位”選舉到“立委”選舉,再到地方行政首長和民意代表選舉,無不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力拼執政權和制約權。

  四、台灣民衆的政黨認同變化

  台灣的政黨輪替迄今已經3輪,從決定台灣政局的“大選”情況及其後續操作看,要想獲得台灣“大位”,從而決定台灣未來的政局走向,沒有一個龐大的政黨開展組織動員,幾乎不太可能贏得“大位”和“立法院”多數席位。

  為了從發展趨勢上觀察台灣政黨認同變化,在此引用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從1992年到2022年6月期間持續不斷的對台灣政黨認同的調查研究結果,其變化趨勢圖如圖1。

  (圖1:台灣民衆政黨偏好分布(1992-2022.06)〔5〕)

  圖1顯示,儘管台灣政黨認同的狀況一直在變化,但有兩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中間勢力一直還在增長;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和“時代力量”等日益衰落,新成立不久的台灣民衆黨的支持度在增長。到2022年6月,中間不表態的選民人數在增加,約占四成六,民進黨的支持率在31.1%,基本反映了民進黨的基本盤,同時國民黨的支持率低到14.0%。但從2022年11月舉行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的支持度大幅反彈,使得國民黨獲得14個縣市長執政版圖,而民進黨地方執政版圖則龜縮到鐵綠的台灣南部4個市縣,外加離島的澎湖縣。

  在筆者看來,隨著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和“時代力量”等中小政黨生存空間的愈加狹小,未來無法再發揮出“關鍵少數”的作用。而台灣民衆黨成立不久,支持度呈增長態勢,符合台灣選民喜新厭舊的特點,但其缺乏廣泛的組織布局和民意基礎,未來是否也如其他政黨出現“曇花”現象,有待觀察。

  2022年台灣地方“九合一”選舉亦是觀察台灣民衆的政黨認同變化的最新窗口,在此以親綠立場的“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意調查結果來分析:

  (圖2:2022年台灣地方“九合一”選舉後政黨認同圖〔6〕)

  資料來源:台灣“中時新聞網”,“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轉摘於台海網

  圖2數據顯示,民進黨基本盤比例為30.5%,國民黨基本盤比例為31.6%,而中性(中間)選民比例為34.3%。以“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的看法,2022年地方“九合一”選舉後台灣的藍綠基本盤旗鼓相當,藍略占上風,他還認為這是國民黨政黨認同的大復活。[7]但筆者認為這些數據衹反映台灣藍綠基本盤的狀況,發揮作用的還是中間選民或者說是搖擺選民在“用腳投票”。

  五、結論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台灣民衆的政黨認同對象主要為民進黨、國民黨、數個中小政黨。數個中小政黨呈現此消彼長之態,但作用和空間日益縮小。民進黨、國民黨與中間選民各自的政黨認同數值約為三成多,中間選民對台灣民進黨、國民黨爭奪“大位”和“立委”席位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這兩大政黨的對壘和影響下,中間選民經常處於游離狀態。據筆者的觀察和分析,這三成多至四成多的中間選民,又可分成偏藍、偏綠和時藍時綠三部分,剔除不參加政治投票的政治觀望者或冷漠者,對偏藍、偏綠或時藍時綠的游離選民進行更精確的劃分和統計以評估搖擺選民的政黨認同和政治傾向,會對研究台灣民衆的政黨認同和政治傾向更為精準。當然,現實政治生活中,最難把握的依然是這一部分選民的政治傾向,執政黨的施政和候選人的品質風格等都會對他們造成影響。同時,也由於中間選民的存在,使得無論民進黨、國民黨哪個政黨上台執政,都無法采用過於偏激的路綫和做法,溫和路綫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觀察2016年蔡英文上台執政以來,采用“抗中”、“綠能你不能”等過激做法,使得台灣民衆產生厭惡感,出現最大“政黨”就是“討厭民進黨”(在野政治大聯盟)的政治氛圍,這其中就包括很多中間選民,這個影響不單在台灣地方行政首長選舉和藍綠地方政治版圖上反映出來,也會波及未來的“大選”。

  美國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第三波——二十世紀後期的民主化》一書中,提出著名的“兩次輪替檢定說”(two-turn-over test),認為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衹有經過第二輪的政黨輪替轉型,才有可能成熟。在亨廷頓看來,政黨輪替是評量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標準,政黨輪替要和平輪替二次,才算完成民主化。按照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二次政黨輪替標志著一個政體的初步成熟,國民黨不是以前的國民黨,民進黨也不是從前的民進黨。但實際上,這個理論視角是否符合台灣的政黨輪替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這是由於台灣獨特的政治歷程和政治環境所導致的。作為以反對國民黨起家、要求政權本土化的民進黨,其執政理念、政策路綫等必然會影響到台灣未來的政治方向,也會影響到兩岸關係與台海的和平穩定。同時在多年的政黨競爭中,由於需要通過選舉來獲得執政權,原本以實現“國家統一”為奮鬥指向的國民黨能否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受選舉和政黨輪替影響在本土化、台灣化過程中,其立黨宗旨是否會發生重大改變、放棄以“一個中國”為其立黨之政治基礎,將是值得觀察和考量的重要方面。

  註釋:

  〔1〕筆者對相關資料的查詢和對台灣選舉情況分析後,將台灣的的“大選”界定為包含台灣最高領導人的“大位”選舉和“立法院”“立法委員”選舉在內的選舉。這兩類選舉在2000年開始之初是分開進行,2005年6月7日複決通過的法案對台灣選舉制度做了調整,自2008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起,選制由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并立制,“立法委員”席位從225席減半為113席,且任期由3年延長至4年,其職責主要是制定法律、監督行政機構、審核政府預算決算乃至對台灣最高領導人提出罷免等。因而這兩類職位在台灣的影響力最為重要,成為台灣選舉中的重頭戲。

  台灣的“大選”投票指的是每個年滿20歲的台灣人有3張選票,一張選票用來選台灣最高領導人,一張選票選自己所在選區的“立委”。台灣一共分73個選區,每個選區選一名“立委”,因此台灣有73席分區“立委”,第三張選票用於選政黨(又叫政黨票),衹有跨過5%(2020年後調整為3.5%)門檻的政黨才有資格依照各政黨的得票率參與“立法院”34個不分區“立委”席位分配,另外還有6席原住民“立委”席位由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投票選出。

  〔2〕台灣選舉委員會:《台灣歷屆公職選舉資料》,http://db.cec.gov.tw/histMain.jsp?voteSel。相關選舉數據源於台灣選舉委員會網站,筆者加工整理,後續與選舉相關數據如無特別說明都來源於該網站。 

  〔3〕人民網:《2001年 台灣地區第五屆“立委”選舉》,http://tw.people.com.cn/GB/26741/80730/6736948.html.

  〔4〕彭維學 :《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結果評析》,《統一論壇》,2012 年第1 期,第9頁。

  〔5〕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台灣民衆政黨偏好分布(1992-2022.06)》,https://esc.nccu.edu.tw /Page/Doc/datail? fid=7806&id=6965,訪問時間 :2022-12-22。

  〔6〕〔7〕台灣“中時新聞網”,“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轉引自台海網:《“已流失207萬支持者”?蘇貞昌不下台,民進黨“輸真慘”》,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22-12-20/2670834.html,訪問時間:2022-12-18。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3月號,總第303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