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讓內需和消費需求可持續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23-02-28 08:56:21


從長期來看,所謂內需不足問題,根本上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夠高、增長乏力的問題。展望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們必須投資於人,促進人的發展,提高生產率。
  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中國改善治理要從兩個國情出發。一個國情是人口規模巨大,相當於一個大洲。中國現在有2800多個縣級單位,平均一個縣級單位有50多萬人,50多萬人放到國際上也是有一定體量的經濟體。另一個國情是,我們這麼多人口如果發展程度都差不多、均質化程度高,那也簡單,但恰恰中國內部差距大,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習俗,或者資源禀賦、發展水平,差距都比較大。

  北京日報發表浙江大學區域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劉培林文章認為,從這兩個國情出發,中國要改善治理,首先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實踐作為檢驗各項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標準,這一點非常重要。實事求是也是黨章的明確要求,必須堅持。

  結合這幾年防疫和經濟工作的實際情況來看,堅持實事求是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能消除內生的預期衝擊。從經濟學上講,除自然災害之類衝擊外,通常的預期變化很難說是完全純粹外生的,很大程度上都內生於政策選擇。堅持實事求是,保持政策的相對連續性和穩定性,其實是穩預期最重要的法寶。

  改善治理,重要的不僅是激勵基層怎麼樣,還要賦予基層一定靈活性和自主權。兩個國情決定了不可能什麼都靠集中統一決策,因為無論從信息收集處理和反饋能力看,還是從對決策時效性和正確性的要求看,其實沒有一個全知全能的機構能做出及時的、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決策。正因為這樣,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出要敢擔當,善作為。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後面還有兩句話,一句是察實情,另一句是創造性抓好貫徹落實,這些話聽上去讓人耳目一新。

  搞好治理涉及上級和下級政府,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實在上級政府。上級對下級能不能形成一個包容審慎的決策指揮機制,至關重要。如果什麼都是一票否決,沒有容錯機制,下級政府是不敢擔當的,也沒辦法善作為,更沒有積極性察實情,也談不上創造性抓好貫徹落實。

  文章表示,去年以來居民杠杆率開始下降,這種謹慎性儲蓄行為應該是臨時性的,長期來看消費增長還是有潛力的,前提是持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疫情中有過各種形式的消費券,但力度不大。從經濟政策原理上講,直接把補貼發給居民個人,讓個人拿這些補貼在市場上挑選合適的服務商,有利於促進競爭,補貼的效率會更高。但好多時候我們更願意把某種機構或企業作為二傳手,對困難群體發放補貼。也不能說這種做法完全沒道理,但這種做法事倍功半。為什麼?補貼的最終對象是人,通過中間環節發放補貼,很多時候效率和精準度不高,起不到最好的效果。

  經濟是一個循環,如同煉鋼爐一樣。煉鋼爐檢修前須做好準備,把鋼水放空才可以。但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突然的、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如同未放空鋼水前提下爐子突然停了,導致一包鋼水憋在爐裡面。這種情況下要想重啟經濟,必須把憋在裡面的鋼包化開,這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要實施與常態下經濟周期由谷底轉入復甦階段不一樣的啟動政策。

  文章指出,從長期來看,所謂內需不足問題,根本上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夠高、增長乏力的問題。展望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們必須投資於人,促進人的發展,提高生產率。要暢通老百姓參與的通道,讓大家在參與現代化過程中實現體面的自我發展。這樣才能讓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