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為科研誠信築起“防火墻”
http://www.CRNTT.com   2023-02-27 09:14:58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內學者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學術論文數量也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據統計,中國科技論文被科學引文索引(即SCI)收錄的數量,已由2004年的5.7萬篇增長到2022年的78萬餘篇,目前位居世界第一位。

  深圳特區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文章稱,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中國的科研誠信遭受了較大的質疑。國際期刊針對中國學者頻頻撤稿的事件時有發生,而撤稿的原因涉及到偽造同行評審、數據造假、重復投稿等,部分論文甚至購買自“論文工廠”的生產流水線。與此同時,一些國外期刊利用國內部分科研人員國際發表的迫切需求,或收取高額評審費,或偽造期刊等級排名,或內外勾結學術造假,以降低質量和信譽為代價,形成了非正常的國際論文發表“一條龍”服務渠道。

  文章指出,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不僅關乎科研工作者個人的信譽,更關乎國家科技戰略目標的實現。管理部門近些年來連續重拳出擊,對科研失信行為“零容忍”。這其中,建立學術期刊預警機制是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楊立英帶領團隊推出《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僅僅一次預警,就讓某國際期刊2021年在中國的收入少了7000萬元。

  建立期刊預警機制,發布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預警名單,將那些罔顧學術質量、管理混亂、商業利益至上等造成惡劣影響的學術期刊列入黑名單,不但斷了部分國外期刊借機亂收費的財路,更為國內科研工作者樹立科研誠信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文章認為,要樹立科研誠信,僅靠建立期刊預警機制還遠遠不夠。對於管理部門來說,要進一步完善監督體系,加強科研活動全流程誠信管理。對於科研工作人員來說,則要摒棄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的心理,牢牢堅守誠信的基本原則。祗有如此,科研誠信的“防火墻”才能越築越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