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堅守四十年,他們將電影“譯”進苗侗山鄉
http://www.CRNTT.com   2023-02-24 10:57:00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據新華網報導,暮色降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市三棵樹鎮板新村的廣場已經支起了投影幕布。飯後的村民三三兩兩圍攏過來,不一會兒,現場就坐滿了觀眾。這天播放的電影是諜戰片《風聲》,儘管村裡的老人們都聽不懂普通話,可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因為電影中的所有台詞均重新譯制成了苗語。

  如果不考慮語言差異,觀影現場的感受與原片相差不大,電影裡的配音無論是音色還是語氣,都十分貼近原片的角色。“雖然重新譯制,但你聽張涵予(電影主演之一)說話,還是他那個感覺。”現場一名年輕的觀眾說道。

  這部電影的譯制工作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電影發行放映有限公司民族語影視譯制製作中心。中心成立於1981年7月1日,是全國11家少數民族語譯制中心之一。成立40多年來,累計用苗侗語翻譯電影作品1000多部,放映10萬餘場,觀眾達1500多萬人次。破除語言障礙,打通了優秀文藝作品通往民族地區基層的最後一道梗阻。

  “16歲那年看的第一部電影,聽到了親切的家鄉話”

  走進貴州省黔東南州電影發行放映有限公司民族語影視譯制製作中心,門前掛著一年內的譯制計劃:《中國藍盔》《平原槍聲》《懸崖之上》……“這些影片都是主旋律、正能量的電影,我們希望傳遞到基層的文化作品是有品位、有內涵的。”公司黨支部書記宋其生說。

  在貴州,部分地區少數民族群眾不同程度存在國家通用語言使用障礙。“我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們苗寨裡沒有一個人會說普通話,就連我自己都只會認不會說。”譯制中心退休配音演員汪蘭說。

  基層群眾的文化發展被封閉了起來。“電影是很好的文化滋養工具,可在民族地區的農村,語言障礙阻擋了這一文化形式走向群眾。”黔東南州演藝集團副總經理李文坤說。

  早些年,公司還承擔著到基層放映電影的功能,有一幕讓宋其生印象深刻:“放的是一部喜劇,聽不懂普通話的老人們,看著周圍的人在笑,他們也跟著笑,問他們笑什麼,他們也只是搖搖頭,這讓我挺心疼的。”宋其生說。

  板新村村民楊文兵仍然記得,16歲那年看的第一部譯制電影是《黃橋決戰》,當看到精彩的對白變成了家鄉話,親切又激動,從此成為了忠實的“影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