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造自主可控、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23-02-23 08:28:52


 
  三是制定實施有效的產業政策,推進產業鏈的強鏈補鏈穩鏈。支持產業形成多元化的產業鏈接關係和多元化合作網絡,形成原料採購多元化、技術供給多元化、運輸渠道多元化的產業鏈條,提高鏈主企業和關鍵節點企業的備份能力;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提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調配套能力,降低全鏈條的交易成本,強化數字化產業和產業數字化的融合協調發展,提高產業鏈的數字化技術鏈接水平;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一體部署,推動“四鏈”深度融合。

  四是持續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形成提高產業鏈韌性的良好生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科技成果順暢轉移轉化的制度性障礙,持續完善創新生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促進科技、產業與金融的良性循環;建立針對產業鏈的分析框架和常態化信息收集處理機制,及時準確分析產業鏈變化情況。

  推動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是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文章指出,產業融合化、集群化是當今世界產業現代化的兩大發展趨勢,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產業組織形態變化的兩方面突出特徵和兩類新模式。產業融合化發展是不同產業、行業之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的融合發展過程,技術變革尤其是數字技術發展是產業融合的重要驅動力,產業融合過程會促進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從而提高產業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的能力,產生大量新產業功能、新產業形態、新產業組織方式以及新商業模式,極大提升產業競爭力。產業集群化發展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生產一定種類產品的關聯企業和機構的集聚協同發展,集群化發展具有要素集聚協同性強、知識傳導外溢性強、創新能力強、主體互動便利等特性,有利於更好地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規模化發展等集聚效應。

  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本身也可以關聯叠加,形成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適應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大趨勢,推動產業尤其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集群發展。無論是從產業安全視角,還是從產業競爭力提升視角,推進產業融合集群化發展都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

  從產業融合化發展看,中國建設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著重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中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一定要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加快推進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數字經濟賦能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從而實現製造業向高級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方向優化升級,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推進了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可以激發大量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包括工業設計服務、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共享或協同製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務、生產性金融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基於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到2021年,中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逐年提高,其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升,從2017年的15.7%提高到2021年的17.25%,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多是推進服務型製造或者製造業服務化的產業融合創新的成果。

  產業融合化發展不僅指國內產業之間的融合,從產業區域布局看還包括國內外的產業融合。現代化產業體系一定是一個開放的產業體系,新發展格局也是一個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無論從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看,還是從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看,都需要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內外產業的深度融合,在微觀層面體現為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進行國際貿易投資合作,在宏觀層面體現為以產業為載體聯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聯動國內國際兩種生產要素資源。祗有通過內外產業深度融合,中國才可能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要素資源,在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過程中,不斷增強國際經濟合作和產業競爭新優勢,從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提高產業體系競爭力。

  從產業集群化發展看,雖然中國已形成了一大批產業集群,但中國產業在集群化發展方面無論是集群數量還是發展質量都還不夠,許多產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形成合理的專業化分工體系和產業生態,還缺少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還十分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支撐中國數字經濟大發展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也亟待培育。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先進產業集群,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十分急迫的任務。從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看,一方面應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到2025年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的“十四五”規劃目標,構建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支柱,為不斷拓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提供新路徑;另一方面應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在類腦科學、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探索有利於前沿技術孵化、多元化資金投入、早期市場培育的體制機制,加強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多路徑探索和交叉融合,積極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培育孵化一批未來技術,搶占產業變革制高點,為形成未來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提高未來的現代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奠定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