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23-02-15 08:43:27


當前和今後很多經濟工作都需要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的有機結合。
  中評社北京2月15日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論述,是基於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提出的重大戰略,對我們發揮大國經濟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之舉,也是應對外部衝擊,破解當下各種宏觀問題,增強中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的有效手段

  光明日報發表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文章表示,需求不足是當前中國加快經濟恢復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要使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得到根本性緩解,擴大內需是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關鍵舉措。通過擴大內需戰略持續提升內需占GDP的比重,是抵禦外部動蕩、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超大經濟體作用的必然路徑。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改變內需占比尤其是消費占比不夠高的格局,通過持續擴大消費率,為全面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奠定基礎。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消費需求在中國內需體系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連續12年保持在50%以上。但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80%左右和印度、越南等主要新興經濟體70%左右的水平相比,中國的最終消費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依然偏低。因此,從中長期角度來看,通過持續擴大內需、激發消費潛能、強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等舉措,能夠真正使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發展邁上新的台階,並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贏得主動。

  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也是破解各種深層次問題的關鍵。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要素驅動發展階段轉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從總需求不足轉變為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問題,傳統的數量型增長已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傳統的調節社會總需求的宏觀政策難以解決大量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因此,全面啟動供給側的調整和改革成為關鍵之舉。解決當前存在的增長質量不高、動力不足、結構不優等深層次問題,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潛在增長率,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當前和今後很多經濟工作都需要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的有機結合,祗有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尋找到既能夠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又有利於擴大當期需求的結合點。一方面,中國經濟必須從短期和中期視角同時實施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化解當前和未來面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正如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必須“要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既要做好當前工作,又要為今後發展做好銜接”。擴大內需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和協同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旨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長期增長潛力和全球核心競爭力,改革的深化有利於促進經濟循環,創造良好的循環體系,有利於擴大總需求,提高各種擴大內需政策的效率,並在中長期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擴大內需的政策舉措則通過穩定市場預期和宏觀環境,為供給體系的質量提升和效率改善提供運行基礎,從而有利於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的長期發展潛力,實現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另一方面,擴大內需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範圍、實施周期、實施目標及實施主體具有很好的互補性。擴大內需更多強調宏觀、短期和需求端,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強調微觀、中期和供給端,前者大部分依賴於宏觀調控政策,後者更多採取改革的方法,兩個方面舉措所達成的效果往往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我們要解決新征程上面臨的經濟發展難題,在實踐操作領域不能僅強調供給端或僅強調需求端,在政策舉措上也必須超越傳統的需求管理或供給調整,要求從供給端和需求端、政策端與制度端同步發力。首先,既要通過擴大內需持續對衝外需下滑帶來的宏觀經濟不穩定問題,更要通過全面提高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全面加速技術創新力度,進一步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以全面增強中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這就需要需求側與供給側、短期波動管理和中期增長戰略相互配合。其次,新征程面臨的大量複雜問題,都超越了傳統的供給與需求、短期與中期的二分體系,需要綜合施策,從深層次改革的角度為提高擴大內需的效率和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好的制度基礎,需要尋找到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同基點。例如,國內大市場的形成和深化是國內循環高效運行的基礎,而國內大市場的建設既需要改革的持續推進,也需要宏觀經濟的穩定,在進一步做大國內市場的基礎上發揮好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再比如,要實現內需的擴大,宏觀調控不僅要在策略上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更需要在改革的基礎上完善宏觀治理體系,改善宏觀調控與微觀監管主體的激勵機制。

  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牢牢把握實現二者有機結合的科學方法和原則

  文章認為,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但二者各自實施的環節、落實的工具以及實施的主體都存在很多差異,統籌好二者之間的關係,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從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首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基本手段和基本動力,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方向,以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為落腳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範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進行擴大內需戰略與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指向。擴大內需的核心落腳點是宏觀經濟穩定,是通過內需的擴大對衝外部需求的下滑,通過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規模來強化國內循環的實力,進而提高中國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和核心內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端進行深層次調整以提升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通過改革,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提高微觀主體的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等深層次關係的進一步優化,其落腳點依然要歸結到高質量發展上,歸結到有利於新發展格局的順利構建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