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國政協委員就中華文明溯源建言獻策
http://www.CRNTT.com   2023-02-09 11:36:46


陝西石峁遺址皇城台(2022年8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瞭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一段時間以來,全國政協委員對中華文明溯源高度重視,委員和特邀專家學者們圍繞追尋中華文明起源開展了數十次集中討論,大家積極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就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建言獻策,發表真知灼見。

  認識文明

  “從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中總結中國文明起源的特質”

  什麼是文明?這是探尋文明起源繞不開的一個問題。

  “廣義的‘文明’與‘文化’同義,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又特指人類的精神文明。”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說,西方學者根據地中海東岸的考古實踐提出了關於文明的界定標準,也就是當下廣為傳播的文明三要素——文字、青銅器、城邦,但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中國甚至到了距今3400—3100多年間的商代殷墟甲骨文出現時才能稱之為“文明”。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可以查到的關於文明的標準達上百種之多,但是這些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的文明,只能適用於部分文明。”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教育長羅宗毅看來,中國古代文明有自己的特質,應該從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中總結中國文明起源的特質,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創性貢獻。

  讓世界讀懂中國,中國先要讀懂自己。

  2002年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至今走過了21年歷程。在這20餘年裡,參加探源工程的近400位學者,上下求索,不僅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也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

  “我們根據中國自己的考古發現,把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濃縮為三個方面,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三是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介紹。

  關於鑒定文明的標準,國內外存在不同的看法,這恰好反映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文明在世界上是多樣的,不能以某一種器物形態作為看待文明及其起源的標準,應當把文明看成一個過程,而不是用一個標準去確定一個確切的年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俞金堯認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