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數字化為建設文化強國蓄勢賦能
http://www.CRNTT.com   2023-02-02 08:47:24


 
  如何深入認識“新一代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呢?在最新發展趨勢下,圖書館等機構的文化資源“數字化”已經被“智能化”取代,對於文化資源的采集和加工已經進入“基因化”水平。因此,文化大數據工程本質上已經是“文化基因工程”。

  在生物學上,“基因”是一個為人熟知的概念。“文化基因”既可以是日常用語,用來描述傳統文化中得以千年傳承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是科技用語,指承載了特定文化意義、最基本的信息模塊。這種信息模塊可以是文字、圖像、聲音等不同形式,文化演進就是這些信息模塊中文化信息的自我復制過程。

  “文化基因工程”是指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工程化方法對文化遺產進行采集、提取、解讀、重構、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建構等處理,令其方便每一個人創作、生產、傳播、消費以及再創造文化內容的一組技術。“文化基因工程”包含了對文字、圖像、音樂、舞蹈等多種形式文化符號的數字化、素材化和智能化的開發,可以說是“文化資源數字化”(數字圖書館)的升級版。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文化資源的“基因化”加工就無法實現“智能化”應用,而沒有“智能化”的數字化將極大地限制當前技術條件下的使用價值。

  建設新一代文化基礎設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

  以上重要論述賦予文化建設以操作性。作為一套以最新數字化技術建構起來的新型文化資源系統,“文化基因工程”是實現“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偉大戰略目標的新型基礎設施和新一代技術手段。它不僅是數字化,而且要實現“素材化”和對素材的“解讀”與“重構”;不僅是對單個文博機構的數字化,而且要以統一標準將所有文博機構的數據鏈接起來,形成供給端的“雲服務平台”;特別是不僅要連接所有文博機構,而且從一開始就要以用戶為導向,形成從文物資源端到用戶端的“全棧式”“全鏈條”智能化服務體系。

  建設“新一代文化基礎設施”需要政策創新。“新一代文化基礎設施”核心項目的“文化基因工程”是一個技術要求高、實施周期長、資金耗費大、涉及部門多的巨型系統工程,既要勇於創新試驗,也要有政策支持和財政引導,確保可持續發展。

  擇其要者,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大文化文物機構的體制機制創新力度,為實施“文化基因工程”創造寬鬆的政策環境。要以體制機制創新調動文物機構參與文創產品開發的內生動力;要搭建不同市場主體、不同所有制主體之間的合作橋梁;要參考國際上成功的案例,探索適應我國發展實際和新技術發展要求的公共文化部門治理模式。二是建立跨行業跨部門合作平台。要消除阻礙文化文物機構、大學和研究機構、各類市場化運作主體合作開發文化資源的障礙,由“數字技術研發方+文化內容解讀方+文化資源提供方”共同組建“文化基因工程”協同創新平台;要建立廣泛的“技術合作機制”、“產業合作機制”、“社會合作機制”。三是創新文化科技類重大項目的資金支持模式,保證可持續的資金供給。根據文化遺產數字化一類項目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投入的特點,根據項目性質確定資金使用規模和撥付年限,鼓勵同一項目長期資金支持。要改變文化科技專項資金分散在國家不同部委,難以整合、難以集中使用的問題,真正發揮財政資金長期指導作用。此外,根據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在建設的同時就可以商業開發的特點,鼓勵在此類領域加大PPP模式的試驗和推廣。

  文化科技融合是當今世界引領發展的大趨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高質量建設是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文化強國建設應該從這裡“再出發”。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張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