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
http://www.CRNTT.com   2023-01-12 14:12:21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網評: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

  來源:人民日報

  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始終綳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努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地處黃河入海口,鹽碱地多達69.72萬畝。近年來,當地依托科技創新,在良種培育、鹽碱地種植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國家級耐鹽碱種業應用示範區,大豆新品種“齊黃34”實現平均畝產329.3公斤。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科技種田為糧食穩產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國家糧食安全了,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才有基礎;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各項舉措扎實有效,廣大農民辛勤耕耘,大國糧倉根基穩固。糧食產量連續8年站穩1.3萬億斤台階,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來之不易的豐收答卷,是政策好、科技強、人努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指出:“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

  今天,我們牢牢把住了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穩健。但也應清醒看到,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增加,我國糧食產需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處於緊平衡態勢。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鎮化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需求仍呈剛性增長態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力更大、任務更重。面向未來,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始終綳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努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耕地家底並不豐厚,以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關係緊張是基本國情。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才能把有限的耕地資源用足用好。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種子。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才能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新征程上,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打好種業翻身仗,方能不斷夯實糧食生產物質基礎,持續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保障糧食供給,還要著力調動農民和政府“兩個積極性”。發展糧食生產,主體是種糧農民。近年來,從落實國家稻穀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到穩步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再到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一系列好政策進村下田,穩預期、增效益,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保證糧食安全,大家都有責任,黨政同責要真正見效。嚴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才能更好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新征程上,我們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種糧農民合理收益、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14%。在我國,糧食生產僅“三夏”小麥機收環節減損1個百分點,就可挽回25億斤糧食。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中辦、國辦印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與此同時,還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新征程上,我們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持續推進食物節約各項行動,不斷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堅決築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一定能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為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築牢堅實基礎。(來源:人民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