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技考古助力中華文明探源
http://www.CRNTT.com   2023-01-07 17:03:43


  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據人民日報評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複雜又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係形態等因素,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

  中華文明探源,需要堅持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科技考古大有可為。“中華文明探源”第五階段研究自2020年開始,將持續到2024年,目前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8個課題中,有4個以科技考古為主導。這些課題為研究牛河梁、良渚、石家河、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關鍵遺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西遼河流域等關鍵地域,距今5500—3500年間關鍵時段的文明起源與演進路徑,提供了支撐。

  農業經濟的複雜化推動了中原地區社會發展

  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對人類社會進行審視,生業經濟的變革、技術水平的提升,不僅為人類生存、社會發展提供更豐富的資源,還對文化演進與社會變遷產生顯著影響。

  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穩定同位素等相關科技考古研究綜合表明,距今5500年前後,黃河、長江等區域已經分別形成了“穀豕是饗”“飯稻羹魚”為主要特點的農業社會,這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距今4500—3800年,中原地區率先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複雜化,發展出包括粟、黍、稻、麥、豆在內的“五穀豐登”式穀物耕作方式和包括豬、狗、牛、羊在內的多品種家畜飼養業。

  農業經濟的複雜化和生業技術的多樣化,保障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促進和推動了中原地區社會發展進程。

  公元前兩千紀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早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階段,也是農業起源以來東亞地區生業與技術變革最為劇烈的時期。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後,包括中原地區在內的中國北方經歷了氣候幹冷且洪水災害頻發的氣候突變期。也正是這一時期,東西方文化頻繁互動,西亞與近東馴化的麥類作物、黃牛和綿羊,與冶金術等知識技術一起,在黃河流域廣為傳播。為了適應多變的氣候條件,人們在傳統粟作農業的基礎上,快速推廣麥類作物的種植以及黃牛、綿羊的飼養。

  二里頭文化與夏代的存續時間、分布範圍高度吻合。偃師二里頭、伊川南寨、登封南窪等遺址研究結果表明,二里頭文化時期繼承並發展了龍山晚期農業經濟複雜化的趨勢。雖然生計方式本身似乎並沒有質的飛躍,但從黃牛遺骸的數量比例和飼養方式來看,二里頭先民顯然更重視對黃牛的飼養。根據二里頭髮掘報告公布的數據,遺址內2歲以下黃牛的比例僅為44%,相當多的黃牛在成年之後才被宰殺,一些黃牛肢骨上還發現了可能因勞役而產生的病變。與此同時,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發現了雙輪車的車轍。這些現象表明,二里頭先民對養牛業重視程度的提升,極有可能與黃牛使役、用於交通運輸有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