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縣域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2-12-26 08:47:13


 
  縣域發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面臨的挑戰 

  文章指出,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實現農食系統提質增效的目標,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重視,也需要縣域層面樹立重視農業、服務農業的意識,並為農食系統轉型提供制度、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長期以來,隨著農業在縣域經濟占比的不斷下降,縣域發展對農業的關注度有所降低。在部分地區,農業與工業和服務業相比被認為是低質量的產業,“非糧化”和“去農化”被認為是實現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途徑。缺乏對農業的重視導致通過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的動力不足,抑制農業生產力的提升。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產業關聯性,關乎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成敗。實踐表明,滯後的農業發展無法支撐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基礎的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已成為部分縣域地區進一步提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瓶頸。

  農業內部分工不足導致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要素跨產品、分地區錯配,抑制農民增收,需要在縣域層次上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要素分配機制。人力資本流失、農業內部種植業和養殖業分工不明確,以及資本投資不足等帶來的要素錯配是當前導致農民增收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連接城鄉的樞紐,縣域發展在過去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非農就業,支持了農村向城市的資本和勞動的流動,但未真正發揮好將城市資源(資本和勞動)引入農村的作用。

  在開展基於自然的生產解決方案實現綠色與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中,縣域發展缺乏將農業現代化與現代生物、數字技術有機結合的意識和能力。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以現代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基礎。在北美、歐洲等地區,現代生物、數字技術已經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並成為涉農公共和私人研發投資的重點領域。雖然中國在無人機植保、農產品電商發展上取得了重要進步,但在縣域農業生產實踐中利用現代生物和數字技術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仍缺乏廣泛的應用場景。在資源環境成本不斷提升和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條件下,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改善是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鄉村振興戰略下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文章認為,保障口糧絕對安全,促進糧食系統轉型。保障口糧絕對安全與主要農產品自主可控,並在此基礎上實現農食系統朝向高效、高值和綠色方向轉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順應國家需求,立足本地區資源環境優勢和區位條件,建立支持農業生產、適應農村轉型和兼顧城鄉統籌發展的發展戰略。統籌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兩者關係,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用水和生態保護紅線,重視農業生產力的提升,改善農業價值鏈,延伸農業供應鏈,推動鄉村產業升級,以工促農帶動農食系統逐步完成高效高質方向轉型,是縣域層次上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任務。

  縮小工農、城鄉收入差異,實現全民共同富裕。以縣城為核心構建多維度的市場機制,逐步縮小縣鄉和縣城之間的收入和社會福利差異,提升資本和勞動在城鄉間和農業內部的配置效率。這包括:加快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縣域非農就業創造的能力,加快基於縣域經濟發展的結構轉型;建立連接城鄉、跨地區、跨行業統一的勞動和資本市場;通過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發展養老托育服務等措施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帶動資本和勞動下鄉;推進農業內部種植業和養殖業之間、種植業內部大小農戶之間、各地區不同農產品之間的專業化分工程度,提升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和商業化程度;提升服務農業意識,通過高值化、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解決增收問題。

  創建綠色農業發展方案,提升縣域發展的可持續性。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重視自然資源經濟價值評估,建立符合縣域發展的生態補償機制和措施;促進綠色生態農業、可再生農業、可持續畜牧業、氣候智能農業在縣域農業發展中的比重;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平台的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和智慧農業發展,提升農業及相關產業在縣域發展中的韌性和穩定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