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如何理解數據是新型生產要素
http://www.CRNTT.com   2022-12-22 09:24:42


  中評社北京12月22日電/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我國具有數據規模和數據應用優勢,積極探索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加快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正確理解數據這個新型生產要素實屬必要。
  
  為什麼數據能夠成為新型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從一定意義上說,生產要素反映著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新世紀以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數據的規模爆發式增長,不僅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而且對傳統生產方式變革具有重大影響,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
  
  數據就是對客觀世界狀態變化的數字化記錄。我們對數據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單純認為數據是“信息資源”,將其看作是靜態的數據庫,到逐步認識“大數據”的重要價值,認為其具有海量規模、多樣化數據結構、高速增長等特徵以及高度經濟價值,再到將數據看作是一種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並列的新型生產要素。在實踐中,人們也從多個層面去界定數據及其類型。根據數據主體,可將數據劃分為個人數據、企業數據、政府數據等;根據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可將數據劃分為一般數據、重要數據、核心數據等;根據數據資源管理,可將數據劃分為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混合數據等。
  
  各類生產要素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各自的特徵。不同要素的流動性差別較大,在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存在顯著差異,不同要素的交易市場及交易方式也不同。與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數據要素表現出一系列特徵:具有非稀缺性,數據海量且能夠重復使用;具有較強流動性,數據要素的流動速度更快、程度更深、領域更廣;具有非排他性,可以在一定範圍按照一定權限重復使用。但也要看到,目前對數據要素的使用還存在一些難點問題。數據的所有權和用益權還難以確定,數據價值通常難以評估,數據資源日益集中但相關數據控制權問題尚未解決,合規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也有待健全。
  
  總的來看,數據要素仍處於快速演進過程之中,需要從技術、市場和制度等多方面不斷完善,統籌推進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將數據要素的重要作用切實發揮出來。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廣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