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規模保護及利用歷史建築成佳話
http://www.CRNTT.com   2022-12-19 14:25:24


  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據大公報報道,陳燮君告訴大公報記者,上海世博的籌備過程,創造了新的歷史人文成就:世博會有史以來歷史建築保護面積之最─大約25萬平方米老建築納入保護範圍,并煥發新生。這段往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上海世博會世博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更是記憶猶新,專門寫了文章回憶。

  在世博會園區規劃方案中,吳志強團隊一開始就提出大規模保留工業建築、老廠房,以改建為主,用大量的老廠房做世博的展示館。但最初在巴黎向國際展覽局匯報這個方案時,遭到了幾個國家代表的質疑,因為世博會的建築歷來以實驗性建築為最大吸引點。帶著這樣的會議結果回國,他非常忐忑地向上海有關領導匯報:保留這些建築,是感情上的難以割舍。“我走進過許多工業廠房,包括江南造船廠。走訪過第九設計院的實驗室,這是當年我國最大的水利模擬裝置。看過雖然已經破舊,但譯出過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等一系列現代科技文獻的翻譯樓,還有造出中國第一家水上飛機的車間……”從專業角度來說,吳志強更清楚,中國城市建設前些年到處見到圓卷內的“拆”字,已經成為世界建築界、規劃界的嘲風對象。“我特別希望上海世博會能讓世界建築界和規劃界知道,中國人也是非常熱愛和尊重自己的歷史文化的!”

  聯合國:向世界作示範

  令他非常驚喜的是,時任上海市市長韓正給他吃了定心丸:“只要你吃得准的,你都留下來。你吃不准的,也可以先留下來。”吳志強現在回想起來還是非常感激。而最終,上海的堅持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上海世博會利用、保護和後續的歷史建築和工業遺產建築面積是1851年首屆世博會舉辦以來最大的。其中包括上海開埠後建造的優秀老民居和見證中國工業發展進程的工業遺產,都被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加以重新利用,被用於展館、管理辦公樓、臨江餐館等,不僅大幅度降低建設費用,也完成了從工業廠房到博覽業之間的轉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辦事處一位專家稱,上海的這一做法,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在保護工業遺產方面作出示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