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加快科技創新,激發中國式現代化內生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22-12-17 09:47:39


 
  三、科技創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

  文章提出,加強原始創新,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基礎。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現代化的源動力來自於重大科學技術革命,基礎研究是重大科學技術產生的搖籃,也是原始創新的總源頭。第一,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圍繞建設一批國際先進的優勢學科目標,以重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大型企業、重點基礎研究單元為依托,加快布局一批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的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前沿科學中心,盡快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創新高地。第二,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戰略科技力量,凝聚各類創新人才,有序組織各類創新資源,協同作戰,集中攻克“卡脖子”技術瓶頸。第三,遵循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運行規律,探索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嘗試推廣“基礎研究特區”等形式的體現基礎研究特點的路徑模式;第四,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建立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基礎研究基金、社會資本等多元化的投入體系,盡快縮小中國與主要科技強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比例的差距,尤其要對重點基礎研究項目、科研基地和重點團隊形成穩定而持續支持。

  加強三元協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戰略支撐。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力才能鍛造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支撐力。第一,加強教育現代化,不斷推進教育走向高質量發展。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點在教育評價、教育結構、教育質量、教育環境、教育治理五個方面共同發力,不斷優化教育內部各層次各類型教育比例,大力促進城鄉和地區間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國民教育體系。第二,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夯實科技創新發展保障。圍繞科技創新需求,推動研究型大學進一步突出優勢領域和優勢學科,培養一批專業領域的世界頂尖人才,為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做好人才儲備。進一步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第三,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塑造現代化加速推進的新動能新優勢。全面打通科技與產業之間的轉化壁壘,建立良好的市場要素流動機制和資本風險投資機制,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發展 “政產學研用資”一體化和市場化導向的各類新型研發機構,比如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等。突破現有的依靠單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的局限性,適時組建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全面整合多個行業創新資源、構建高效協作創新網絡載體,深度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合發展。

  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搶占全球產業創新制高點。未來產業是顛覆性技術的前瞻性產業化布局,是影響未來發展潛力的先導性產業和顛覆性產業,也代表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發展方向,對於搶占全球產業創新制高點具有重大意義。第一,以首批“未來技術學院”為載體,組織建立未來產業預見常態化工作機制,及時掌握全球重大科學技術變革發展動態,研判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及動向。第二,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瞄准未來產業預見性強的方向,積極配置特定領域的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助力未來產業加速萌芽和規模化。第三,組織一批戰略科學家共同制定“未來產業2035”戰略規劃,重點對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系統謀劃,詳細制定路線圖和時間表。

  積極優化創新環境,營造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生態。良好的創新環境不僅有利於集聚各類創新資源,也有利於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形成自覺自發的創新行為和創新習慣。第一,做好創新機制的“乘法”。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權益保護、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創新投入等機制,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優化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聚焦國家需求和科技自身發展目標,形成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第二,做足創新服務的“加法”。不斷完善科技公共服務平台,搭建便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構建全鏈條全流程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第三,做優創新流程環節的“減法”。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阻礙創新的各項流程環節,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工作負擔,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