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興化水鄉的獨特魅力
http://www.CRNTT.com   2022-12-12 08:15:24


 

  垛田與圩田有何區別

  圩田也稱“圍田”,是我國先民改造低窪地、向水要地的造田方法,是一種築堤擋水護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圩田的基本營造方法是:在淺水沼澤地帶或河湖淤灘上圍堤築壩,把田圍在中間,把水擋在堤外。圩內開溝渠,設涵閘,有排有灌。圩堤具備較強的生態功能和滯洪排澇灌溉功能,特別是水資源的靈活調配——水渠、內河與外圍河湖構成一個完善水系網絡。

  在興化,圩田與垛田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盧勇告訴記者,在歷史上,垛田是高垛自排,但早在唐宋時期,捍海堤和範公堤就已有了“外圩內垛”的雛形。現在,水利建設將圩田和垛田有機結合——在一個個垛田的外圍,修建了大圩,每個圩子規模萬畝左右,同時配套圩口閘、排澇站。遇到洪澇災害時,關閉圩口閘,啓動排澇站,降低圩內水位,保證圩內垛田的正常生產。

  盧勇說,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政府加固了裡運河大堤、新築了蘇北灌溉總渠大堤,大大增強了裡下河地區的防洪能力;同時,新建了江都翻水站和高港水利樞紐,實現了興化遇旱引水、遇澇排水,不幹不涸的狀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垛田防洪的功能逐漸弱化,經過“放岸”,擴大了耕地面積、便利了農業生產。但變矮的垛田,面對短時間強降雨可能形成的內澇,怎麼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化連續十幾年修建圩堤、新建圩口閘、排澇站,形成“第二級防洪排澇控制系統”,與垛田的第一級灌排系統互為補充,使低窪農田和村莊得到有效保護。

  記者在高家蕩村看到,將整個村子圍在裡面的大圩就像個大圓,守護著一個個垛田。圩堤高約四五米,頂寬4米左右,在村東西兩頭,各有一個圩口閘和排澇站。村民楊懷壽介紹,這是村裡家家戶戶齊心合力建起來的,如果遇到洪澇災害,圩堤能擋洪水,圩口閘關閘防止客水倒灌,排澇站便開機抽排圩內澇水,確保圩內的垛田保持正常水位,使圩內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不受影響。當外河洪水退去,村民再打開圩口閘,確保內外河相通、水系流動。

  “現在,興化垛田幾乎沒有洪水和內澇的風險了。”楊懷壽自豪地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