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重慶積極推進川渝兩地共建“無廢城市”
http://www.CRNTT.com   2022-12-11 22:20:39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據重慶日報報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深化重慶中心城區“無廢城市”建設。推動成都、自貢、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萬州、黔江、涪陵、長壽、江津、永川、合川、璧山等地開展“無廢城市”建設,鼓勵成渝地區其他市(區、縣)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將重慶市中心城區11個區列入“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同時,重慶市已啓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這標志著重慶‘無廢城市’建設正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其相關工作也進一步深化。”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自2019年5月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重慶市(主城區)作為國家11+5試點城市之一,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無廢城市”建設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治廢”新路徑,在為期兩年建設試點工作中取得了積極成效——

  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實現鎮級全覆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較試點前增加50%,農膜回收網點實現涉農鄉鎮全覆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現社區全覆蓋;

  中心城區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厨垃圾基本資源化利用、城鎮污水污泥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寄遞企業電子運單使用率99%;

  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餐厨垃圾全量資源化利用、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一網多用”構建廢棄農膜回收體系、“五個結合”構建全民行動體系等5項經驗做法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模式探索與案例》。

  未來,重慶將緊扣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強化制度體系建設,全力推動“無廢城市”創建,不斷提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川渝“無廢城市”共建。

  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nextpage>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川渝兩地危險廢物跨省轉移近5萬噸,平均審批時限由1個多月壓縮到約5天,轉移危險廢物種類達9類,涉及企業70家,覆蓋兩地城市(區縣)40餘個。

  這一串串數據背後,是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積極推進川渝兩地“無廢城市”共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重慶被納入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建設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積極對接四川省生態環境部門,通過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在全國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實現了利用處置能力區域共享,促進了產業提檔升級,確保了環境風險有效管控。

  目前,“白名單”制度已延伸到貴州、雲南,納入“白名單”的危險廢物達到9類,許可審批量達79.31萬噸/年。

  不僅是“白名單”制度,今年以來,重慶積極推進成渝“無廢城市”共建,建立成渝“無廢城市”共建機制(即建立聯席會議機制、聯合指導機制、宣傳教育機制、資源共享機制、經驗推廣機制),聚力推動川渝兩地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

  同時,進一步強化川渝區域交流合作,從減污降碳研究、建立成效清單、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設施共建共享、統一標准體系等方面,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全力打造全國“無廢城市”共建的區域樣板。

  下一步,市生態環境局將緊扣川渝“無廢城市”共建,進一步鞏固深化與四川省的共建機制,在定期召開省級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解決“無廢城市”相關熱點、難點問題的同時,深入開展聯合技術攻關、聯合宣傳教育、凝練共建制度經驗等工作,奮力推進川渝“無廢城市”共建。

  打造24個靜脈產業園<nextpage>

  “靜脈產業園是指建立以靜脈產業為主導的生態工業園,集合了各個固廢要素。”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靜脈產業園這種減量化、集約化、資源化園模式,不僅是“無廢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更是實現“無廢城市”的主要手段。

  日前發布的《靜脈產業園規劃方案》《重慶市推進靜脈產業園建設若幹政策措施》提到,“十四五”期間,重慶將以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為核心功能,打造3個工藝技術水平一流、協同處置效應明顯、生態環境友好的綜合型靜脈產業園。2030年前,重點培育8個綜合型靜脈產業園。到2035年,全市共打造24個靜脈產業園。

  靜脈產業園僅是重慶持續推動資源共享,積極推進川渝兩地“無廢城市”共建一個有力舉措。

  近年來,重慶深入踐行“無廢”理念,聚焦工業、農業、生活、建築等四大領域、五大體系、十項任務,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共建取得成效。

  目前,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52家、綠色園區5個、綠色設計產品48種、綠色供應鏈5條,市級綠色工廠171家、綠色園區15個,實施清潔化改造81家,節約標煤1.72萬噸、減少污染物排放4.59萬噸。

  同時,積極開展秸秆綜合利用試點和廢棄農膜回收利用試點,累計回收廢棄農膜881.14噸,有效抑制了農膜白色污染,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

  下一步,重慶將持續堅持綠色發展,聚焦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區域交流合作,深入綜合污染治理,努力形成一批具備川渝特點、可複制借鑒推廣的固體廢物治理典型模式,為進一步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