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各地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http://www.CRNTT.com   2022-12-10 22:11:20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據新華網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為文化強國建設指明前進方向。

  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時代強音;探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回應人民群衆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放眼神州,新的文化創新創造競相湧現、蔚為大觀,處處呈現出“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的複興氣象。

  激揚自信自強,凝聚人心匯聚民力

  上海市興業路上,中共一大會址樸素莊重。雖已值冬月,但參觀者絡繹不絕。“黨的奮鬥歷程給我無窮力量”“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奮鬥方向”……留言簿上真情滾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我倍感振奮,也深知責任重大。”從北京回到上海,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共一大紀念館宣傳教育部主任楊宇就和同事們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豐富展覽講解詞、策劃青少年教育活動,“講好建黨故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永遠不變。接下來,要創新開展特色教育活動,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讓紅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為廣大參觀者、學習者補足‘精神之鈣’。”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

  從《紅色的起點》到《鐵流東進》再到《抗戰中的文藝》,一段時間以來,國家話劇院創作推出一系列優秀話劇作品,講述中國故事,凝聚精神力量。<nextpage>

  “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話劇舞台大有可為。我們要堅持把時代精神融入到藝術創作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持續創作出更多聚焦重大主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說。

  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需要不斷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基層主流輿論陣地,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堅決守好意識形態主陣地,把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作為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融媒體中心主任邢丹鴻說,“我們策劃推出了一批特色新媒體欄目,全方位、多角度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采用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講百姓故事、讓百姓講故事,以形象化報道持續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當地文化志願服務隊隊員正在編排文藝節目,在寓教於樂中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

  “群衆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石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負責人何勇祥說,“目前,石泉已建成縣中心、鎮所、村站、集中安置小區實踐點四級網絡體系,常態化組織開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文藝巡演、移風易俗等志願服務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廣大群衆道德水准和文明素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台上情深動人,台下熱淚盈眶。不久前摘得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的大型原創話劇《桂梅老師》,11月在雲南藝術學院實驗劇場駐場演出,這部以“燃燈校長”張桂梅為原型的話劇幾乎座無虛席,觀衆連連叫好。<nextpage>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觀衆喜聞樂見的作品,必然來源於生活、扎根於人民。”雲南省話劇院院長馬捷說,“我們正在廣泛征求觀衆意見,打磨反映雲南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黨走的話劇《瀾滄水長》,努力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穿每一部作品,豐富觀衆精神世界、振奮人民精氣神。”

  故事取材於群衆日常,反映群衆真情實感,小品《疫“懂”的心》最近喜獲群衆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這提醒我們在以後的創作中更加尊重人民主體地位,鼓勵人民群衆參與文化創新創造。”小品主創之一、來自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館的張雪楓深有感觸。

  星城長沙,瀏陽河邊,4000餘家視頻文創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

  這段時間,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黨工委書記鄒犇淼一直忙著向園區內企業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馬欄山人’堅持‘文化+科技’的發展路徑,打造‘紅色文化數字呈現工程’等項目,努力實現技術服務內容、內容服務人民。我們將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生產更多健康向上、品質優良的文化產品。”鄒犇淼說。

  冬日的富春江畔,“富春山館”裡人流不絕。這一巨大的山形建築群由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組成,是當地一處文化地標。<nextpage>

  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持續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建成90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11家城市書房、3家鄉村博物館等,更多人有了可親近、可參與、可展示的綜合文化新空間。

  “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們打造文化強區提供了指引。”富陽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蔣建軍說,接下來將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觸達水平,讓文化浸潤城市,全力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堅持守正創新,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擘畫壯美山川,彰顯文化氣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要求,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發展明確方向。

  連日來,記者在一綫采訪看到,各地多措并舉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沿綫越來越多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一座專題性、標志性博物館,去年開館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近來人氣更旺,周末預約門票經常“秒空”。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要抓住機遇,以優質展覽和分衆化公共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從時間、空間跨度上實現大運河文化的整體性表達,努力建設成為展示歷史文化、富有時代特色、彰顯國家精神的文旅融合標志性工程。”博物館館長鄭晶說。

  泰山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入冬以來,依托智能網絡打造的泰山智慧景區,讓游客游覽更覺舒適便捷。<nextpage>

  泰安市委書記楊洪濤說:“我們正全力做好泰山文化‘兩創’工作,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泰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特別是重點抓好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紅色文化、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等各種文化的融合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地處貴州烏江源頭水域的化屋村,掩映在山水之間,恬靜而美麗。化屋村非遺工坊裡一片忙碌,綉娘們飛針走綫,正趕制一批民族服飾訂單。

  “非遺工坊曾是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扶貧車間’。隨著化屋村成功脫貧摘帽,非遺工坊有了新使命,就是在不斷吸納村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傳承和發揚刺綉、蠟染等苗族非遺文化。”黔西市化屋村非遺工坊負責人楊文麗說,“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讓我的信心更足了。我要堅持‘守正’,掌握最正宗的苗族傳統手工技藝,這是苗綉的‘魂’;同時還要‘創新’,結合市場新的消費需求融入新的設計理念,讓傳統苗綉更時尚。”

  將中國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石窟“搬”到江南水鄉,不久前舉辦的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演了令人驚嘆的一幕。作為入選“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借助互聯網平台和技術,向世界展示美輪美奐的石窟寶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這離不開對文化遺產的扎實研究。”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武發思說,“下一步,我們將努力提高文物保護利用的科技水平,努力在‘十四五’時期建成文物保護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利用科技力量解讀敦煌文化和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