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學校園看文化景觀
http://www.CRNTT.com   2022-12-08 12:08:50


 
  這些院士都是國內響當當的“地質大先生”。院士長廊中的第一幅畫像是195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學位委員的馮景蘭教授,他深知礦產資源在國家建設中沉甸甸的分量,提出“封閉成礦”的概念,在礦業開採中發揮巨大作用;礦床地質學家袁見齊院士是中國鹽類礦床研究的開拓者,為柴達木盆地的鉀鹽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楊起院士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煤田地質及勘探專業,是煤田地質研究領域的領跑人;趙鵬大院士1983年至2005年任該校校長,提出了“三聯式”礦產定量預測理論和方法體系,獲得了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

  院士長廊沒有華麗的裝飾,是校園裡最樸素的文化景觀,也是一道砥礪人心的風景。20多年來,院士長廊的長度不斷延伸,意味著更多的畢業生不斷攀登科學研究的高峰。在院士長廊前慢慢走過,我仿佛看見這些院士們跋涉山河、櫛風沐雨,為祖國尋找礦藏的身影。

  教學樓後面的樹林裡有一尊校友張國旗的半身雕像。1989年,張國旗從這所大學水文地質專業畢業,他主動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老家山西陵川縣,在水利局做一名普通的技術員,竭力為家鄉百姓解決吃水難的問題。2001年,一次井下作業時突遇井壁塌方,為了保護他人,張國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3歲,他的故事在三晉大地廣為傳頌。為了紀念這位平凡又偉大的校友,2007年,張國旗雕像在校園內落成。

  故事並沒有結束。今年9月,已工作8年的張國旗之子張雲飛考入這所大學,攻讀父親生前曾就讀的水文地質學專業研究生。對他而言,父親是心中的一座高峰,水文地質學專業也是一座高峰。張雲飛曾對我說,將來研究生畢業後,也要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

  為了講好大學故事,傳播大學聲音,很多高校都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樣,重視文化景觀建設,這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題中之義,也是文化活校的有效方式。兼具藝術氣息、歷史底蘊和思想內涵的大學文化景觀,不僅能帶給人審美上的愉悅,也能教育人、啟發人。(陳華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