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作為和平國家重新出發的支柱是倡導和平的憲法,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專守防衛方針,即“受到武力攻擊時才行使防衛力,其方式和保持的防衛力都僅限於自衛所需的最小限度”。
這實際上等於宣布不會進攻對方的領土,給周邊國家帶來了在國際政治上被稱為“提供安心感”的效果。
這次轉變方針後,這些好處將會失去。日本政府和執政黨雖然反復表示“將繼續堅持專守防衛”,但周邊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將大量部署遠程導彈的日本的話呢?
日本政府和執政黨提出的理由是,面對變軌和高超音速等導彈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一次性大量發射的“飽和攻擊”,僅靠攔截是無法防禦的。
但是,要讓擁有大量導彈的對手打消攻擊念頭,需要進行諸多準備。此外,能準確探測到目標嗎?如果實施的抑制失敗,受到攻擊時又該如何應對呢?作為實際問題,也有很多勉強之處。
採取武力對抗措施,這種做法也不禁令人擔憂。與中國的直接對話才剛剛開始。建立防止朝鮮核導開發的國際框架也沒有任何進展。此外,政府也還沒有做出最大限度地致力於“不引發戰爭”的外交努力。
除此之外,在達成此次共識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缺陷。
岸田內閣上台後提出修訂3個安保相關文件,對於擁有對敵方基地攻擊能力,只是反復表示“將不排除所有選項進行討論”,而對於具體內容則逃避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