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上海最大石庫門建築群煥活重生
http://www.CRNTT.com   2022-12-03 12:25:17


 

  馬林介紹說,張園地區的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工作,通過搬遷保護、資料保護、建築保護及現場保護等四個方面來實施。“張園保護性開發堅持‘保護為先,文化為魂,以人為本’,將歷史風貌保護與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間環境品質提升有機結合。”

  記者瞭解到,張園實施了“一幢一檔”歷史建築全覆蓋建檔工作,共計完成170幢歷史建築、2053個房間的查勘測繪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張園歷史建築資料庫”房屋檔案。

  馬林說,建檔系統實現了三大目標:一是記錄現狀,通過現場查勘、建築測繪、影像拍攝等方式對每幢建築的建築構件、完損情況、設備設施、搭建加建等情況進行了現狀記錄;二是歷史原狀考證,通過歷史圖紙等史料研究及現場查勘,考證建築原始構件、原始材質及工藝,匯總歷年改造修繕等信息;三是人文歷史元素挖掘,以留存歷史文化資源,實現區域環境提升。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王林認為,上海通過細化優化歷史建築和文化保護與傳承機制,以城市更新來活化歷史空間,滿足未來發展需求,促進城市空間利用向集約緊凑、功能復合、低碳高效轉變,打造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樣板。

  在堅定不移地保護歷史風貌中推進城市更新

  如何既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又保護好歷史建築風貌、延續城市文脈?張園城市更新模式的探索,正在上海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解題思路。

  馬林表示,張園保護性開發將堅持傳統海派文化與國際時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聯動發展。未來在張園內將設立美術館及文化演藝中心,展現以石庫門建築活化利用為特徵的建築文化;將邀請國內國際知名製作人和導演定制、打造張園情景主題秀;並定期引進國際熱門劇目,建立廣泛深入的全球文化交流,形成輻射周邊的市民文化活動空間。“張園將在原味傳承海派歷史特色風貌的基礎上,通過文化融合、功能再造,再塑‘海上第一名園’。”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優秀歷史建築不僅是城市的地標,還保留了城市文脈,具有極高的建築藝術價值,也為人民提供了一份情感寄托。截至目前,上海已認定五批共計1058處,總計3300餘幢,760餘萬平方米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包括辦公、商業、文教、宗教、居住、工廠等多種建築類型,其中215處重叠有不可移動文物身份。

  “對歷史建築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上海市靜安區文旅局副局長張眾認為,目前上海城市更新對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和開發力度正在加強,“城市更新的目的在於讓歷史建築重新回歸老百姓的生活。未來,我們應尊重文脈,留存記憶,打造公共空間和激發城市活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