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深化消費幫扶需精耕細作
http://www.CRNTT.com   2022-11-13 08:49:10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這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明確要求。消費幫扶是加強城鄉協作、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其一頭連著農村地區的“錢袋子”,一頭連著社會各界的“菜籃子”,是社會力量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有著較強生命力。
  
  經濟日報發表貴州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張再傑文章分析,從消費內容角度看,將消費幫扶範圍擴展至貧困地區的產品和服務,可以使群眾增收多元化。這些產品涵蓋實物產品,也不乏服務產品、體驗產品,如餐飲、休閑、觀光、娛樂等產品以及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從消費手段角度看,不斷完善貧困地區市場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可以加快農產品市場化。比如,通過布局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配送中心等,有助於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後一公里”。
  
  從消費機制角度看,整合消費資源力量,可以實現農產品銷售市場機制立體化。各級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通過採取產銷對接、定向採購等方式“以買代幫”,壯大參與消費扶貧的“朋友圈”,組織推廣“消費扶貧月”“消費扶貧+菜籃子”等活動,推動形成政府、企業、社會“三位一體”消費扶貧格局。
  
  文章指出,進一步深化消費幫扶,需多措並舉,從產品、生產、市場等方面精耕細作、穩妥發力。
  
  提升產品供給質量是重要前提。要加快實施脫貧地區農產品提質工程,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加強東西部科技合作和人才聯合培養,組織科研院校等機構開展對脫貧地區農業產業的技術幫扶。大力培育農業精深加工企業,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產業附加值,提高脫貧群眾獲益比。同時,統一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和加工包裝標準,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優化生產組織能力是關鍵一招。應提高脫貧地區農業發展組織化程度,鼓勵東部地區農業龍頭企業到西部地區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地方龍頭企業和致富帶頭人,鞏固“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農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賦能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建立健全各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多種方式促進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提振市場主體力量是有力保障。要加快建立集現貨交易、電子交易、公共信息、現代倉儲、冷鏈物流、大數據分析等服務功能於一體、覆蓋全國各市縣、以脫貧地區特色產品為主的交易平台,採用校農結合、產銷對接等有效形式,暢通生產、流通、銷售全供應鏈環節,引導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
  
  升級城鄉配送體系是扎實支撐。應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建設農產品配送中心、鄉鎮運輸服務站、農村物流配送點,提高農村物流網絡覆蓋率,加大物流減稅降費力度,打通電商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針對較難發展規模化農業生產的脫貧地區,著力提高快遞下鄉工程,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積極探索“幹線物流+農村班線+村村通”等貨運模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