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主張”推動全球安全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22-11-12 21:29:18


  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據人民網報道,日前,第77屆聯大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聯大一委)通過了中國提交的“在國際安全領域促進和平利用國際合作”決議。去年聯大曾通過同名決議。這份決議的核心要義是:捍衛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平利用科學技術的權利,倡導在聯合國框架下開展開放、包容、公正的對話,實現和平利用與出口管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這份決議是中國為全球安全治理貢獻智慧的最新例證。近年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安全挑戰,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全球安全治理。在此背景下,中國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致力於全球治理體系共商共建,推動科技紅利普惠共享,營造有利於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

  順應潮流 彰顯大國擔當

  “該決議的提出和通過是人心所向、時代潮流,展現了中國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堅定立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鄒治波對本報記者表示,面對百年變局下世界局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從維護全人類和平與發展利益出發,中國先後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倡導構建平衡、包容、共榮的發展格局,和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兩大倡議平衡兼顧了和平與發展這兩大主題,是解決當下全球安全治理中發展赤字和安全赤字的有效方案。“在國際安全領域促進和平利用國際合作”決議正是這兩個倡議理念的生動體現。

  “出於和平目的利用科學技術并開展國際合作,是國際法賦予各國不可剝奪的權利,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所長陳向陽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提交的這項決議獲得聯大一委通過,反映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呼聲,彰顯了中國致力於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當發展權益的責任擔當。<nextpage>

  “長期以來,國際防擴散領域一直存在嚴重的歧視性行為。一些西方國家憑借其高科技優勢和對國際秩序的把控,以防擴散為名,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平利用科技實施控制和限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西方控制力的下降,西方國家這種做法和歧視性機制越來越不得人心、越來越力不從心。在科技領域,和平利用與合作共贏,越來越成為時代潮流和大勢所趨。中國推動該決議,就是為了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發展權利,推動世界朝著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鄒治波說。

  “近年來,全球安全治理出現了不少新問題。”陳向陽分析認為,一是各類全球性挑戰顯著增多、危害顯著增大,國際社會對全球安全治理的需求顯著增加;二是個別西方大國固守“冷戰思維”,片面突出“大國競爭”,極力維護自身霸權,將全球安全治理政治化、工具化,對全球安全治理的投入和供給明顯減少,致使全球安全治理供不應求、赤字凸顯。

  為加強全球安全治理、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做了大量努力。陳向陽說,今年以來,中國在加強全球安全治理方面又有新作為:一是習近平主席今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緩解全球安全赤字、擺脫國際安全困境、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提供了治本之道;二是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11月7日發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白皮書,提出完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構建網絡空間安全共同體,主張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和數據安全國際合作,及時共享網絡威脅信息,合作打擊網絡恐怖主義和網絡犯罪,共同維護網絡空間和平與安全。

  直面挑戰 必須共同維權

  發展中國家是攸關全球安全治理的關鍵一環,也是脆弱一環。<nextpage>

  “發展中國家不受歧視地和平利用科技并開展國際合作的權利正面臨嚴峻挑戰,正常獲取材料、設備和技術仍面臨不合理限制,亟待加強共同維權。”陳向陽表示,挑戰的根源在於,個別西方大國出於冷戰思維和地緣政治目的,無視發展中國家和平利用科學技術的合法權利,背離維護國際安全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初衷。個別西方大國甚至將科技問題政治化,對和平利用實施過度限制,包括以防擴散、國家安全、人權、價值觀等為借口,肆意抹黑、打壓其他國家政府和實體。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是個別國家錯誤做法的受害者。”陳向陽指出,個別西方大國頻頻叫囂對華“科技脫鈎”,通過制定制裁和限制清單、修訂出口管制規則等方式,企圖掐斷中國獲取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領域技術、產品和設備的渠道。個別西方大國還對其他國家施加政治壓力,極力幹擾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正常貿易往來和科技合作,阻撓有關國家企業對華出口高科技物項。

  “中國堅定捍衛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平利用科學技術的權利,對全球安全治理格局意義重大。”鄒治波認為,該決議有兩個攸關——

  其一,攸關國際秩序的公正合理發展。西方國家以防擴散為名構建和強化的一些集團性、排他性的制度安排,如“核供應集團”“澳大利亞集團”《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和《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定》等,構成對其他國家的嚴重歧視及對國際合作的重大障礙,成為影響當前國際秩序公正性和合理性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國提出“在國際安全領域促進和平利用國際合作”決議,就是要推動消除這種不公平和歧視性行為,推動國際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其二,攸關國際防擴散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防擴散領域,國際社會一直秉持平衡防擴散與和平利用的理念。例如,作為防擴散基石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一方面堅持以不擴散核武器為本,另一方面強調不能剝奪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這兩者不可偏廢,須平衡處理。但在實際行動中,西方國家過分強調防擴散而忽視和平利用,甚至以防擴散為借口,過分限制其他國家和平利用科技發展經濟。這種做法反而會危及防擴散本身。中國提出“在國際安全領域促進和平利用國際合作”決議,就是要推進防擴散與和平利用協同進行,推動國際防擴散事業可持續發展。<nextpage>

  團結合作 造福世界和平

  近年來,隨著美國拉幫結派挑起大國對抗和地緣危機,全球安全治理局面不容樂觀。鄒治波認為,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國衝突風險大增。近年來,美國全面升級對中國的戰略打壓,在涉台、涉疆、涉港和南海等問題上頻頻挑戰中國底綫,使中美衝突的風險越來越高。在挑動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強力支持烏克蘭,深度介入與俄衝突。大國衝突風險上升,是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最大威脅,也是全球安全治理面臨的最嚴重問題。

  二是全球治理進展受阻。美國持續推動的大國對抗破壞了大國合作,致使全球安全治理難有成效。例如,近年來國際社會推動的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今年8月舉行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第十次審議大會,最終成果文件也因大國分歧而未獲通過,失去了推動防擴散的一次重要機會。

  三是全球安全治理體制走向集團化、碎片化。近年來,美國構築“小院高墻”、推動陣營對抗,強化和構建包括北約、G7、“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等政治安全組織,企圖以集團組織替代國際組織,以“小圈子”規則替代多邊規則,加劇了多邊國際安全治理體系的分裂傾向。在美國脅迫外交的壓力下,廣大發展中國家抱團取暖意識上升,積極要求加入自主的政治安全組織機制。

  陳向陽表示:“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局勢,國際社會應同舟共濟、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在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網絡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安全重點領域,加強合作、加大投入、加深互信,共渡難關、互利共贏。”<nextpage>

  “當前,在安全治理領域,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於各國人民的抉擇。”鄒治波認為,大國的理念、政策和行為的選擇至關重要:首先是理念的聚合與共識的凝聚。全球化發展和氣候變化趨勢,給人類未來帶來越來越多的變數和越來越大的挑戰,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個安全與發展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各國尤其是大國應放棄對抗和分裂,積極凝聚共識,共同為人類的前途命運尋求光明的未來;其次是調整政策并加強合作,從頂層設計層面推進大國合作。大國之間應積極建立多層面的協商機制,對世界性事務和大國關切等重大問題進行定期溝通,增進相互理解,有效推進全球安全治理改革;第三是除了聯合國框架下的安全體制外,各國還應探索建立開放、包容、合作的多邊安全治理體制和機制。

  “未來,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為全球安全治理貢獻力量。”陳向陽指出,一方面,中國將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理念繼續融入國家安全治理實踐;另一方面,中國將堅持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和國際社會一道踐行全球安全倡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