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蘇州市姑蘇區:探索古城保護與更新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22-11-04 09:43:45


 
  也是在32號街坊內,團隊發現了現今蘇州儀表元件廠廠址,在清末曾有一處名人宅邸。宅院的西北角有一處著名的小園林壺園。該園林無論從南望北或從北望南都是竹樹翳邃的風景構圖,劉敦楨先生稱壺園是“以水池為主景的園林佳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物質遺產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的歷史文化還在。對於這些已經滅失的老宅,我們也非常注重發掘,因為他們也是一座城市不能忘卻的記憶。”張妤姝說。

  至今,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普查工作已經開展了兩輪,對9個街坊進行了項目普查,已形成階段性成果。共篩選出傳統民居組群處2033處、傳統民居單體4745處、推薦歷史建築100處,研究歷史院落典型案例40個,新發現庫門、界石、古井等歷史要素939處。自2022年10月8日起,包括25號街坊在內的18個街坊的第三輪普查工作已經展開。

  數字化測繪,三維建模精準復原建築全貌

  在“解剖”街坊歷史遺存的同時,一群配備全景照相機、三維激光掃描儀的“文物建築DNA結構建模師”正在對古城的文物建築開展三維測繪。戚雅婷介紹,這在全國居住類文物建築成片整體數字化保護方面屬於首創。

  走進嘉壽堂陸宅,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採用架站式三維激光掃描儀采集古建築的空間結構數據。蘇州市測繪院有限責任公司文物建築DNA結構建模師王斌向記者介紹,通過採用這款2毫米精度的設備對古建築室內外進行全方位掃描,可以精細留存古建築現狀點雲數據。

  走出老宅,抬頭望去,無人機正在古建築上空盤旋。這是另一組技術人員在使用無人機采集嘉壽堂陸宅屋頂數據及周邊環境數據。王斌說,借助無人機可以快速、高效地采集記錄古建築周邊時空環境數據,生產細膩、清晰、直觀的實景三維模型,輔助文物保護決策。

  “文物建築DNA結構建模工程”第一、第二批選擇了三茅觀巷沈宅、葉天士故居、陸潤庠故居、洪鈞祖宅等8處急需保護的居住類文保建築。8處文保建築共采集建築本體精密點雲數據278.3億個,形成三維全景成果數據1599站,構建文保單位室內外全要素仿真三維模型和傾斜三維模型各8個。實現了古建築全方位、高精度現狀信息的留存,為古建築的保護和修繕工作,以及數字孿生古城的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和數字測繪工程獲得的數據面廣量大,如何讓成果更好地得到展示與應用?信息采集數據經過格式轉化等處理流程,接入古城保護信息平台,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空間數據檢索技術,實現數據集成展示與統計分析。

  記者打開手機端的沈宅三維全景模型,一張為老宅量身定做的“檔案地圖”徐徐展開。輕觸屏幕,不同區域360°的全景影像清晰可見;選擇VR眼鏡模式,還可實現“雲游”老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