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開辟人類可持續發展新境界
http://www.CRNTT.com   2022-11-03 08:48:02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不懈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升華和實踐結晶,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既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開辟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系統闡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內容、基本要求。學好用好《綱要》,對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開創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必然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快速工業化進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成功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
  
  從世界歷史來看,工業革命後的傳統發展模式具有內在局限。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後,傳統工業化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原有的循環和平衡,造成人與自然關係緊張。雖然工業化進程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進步和人類文明進程,但由於其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礎之上,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實踐證明,這種傳統工業化模式難以為繼,我國必須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中華文明孕育和積澱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豐富的哲理思想和生態文化,不同於工業革命後西方社會依靠強大技術征服自然的技術至上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對於發展的目的,中國傳統文化並不將單純的物質財富作為追求目標,更多的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一般來說,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態度決定人類活動的邊界,而價值觀念又決定人類活動的目標。從這個角度看,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為克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內在局限提供了中國智慧。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不懈探索。但由於傳統發展模式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環境問題始終得不到根本解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賦予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新的時代內涵,突破了環境與發展之間矛盾對立的認識障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根本保障。
  
  對西方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批判與超越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綱要》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主、國內與國際等關係,就其主要方面來講,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即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的深刻揭示,運用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生產和生態的辯證統一關係的認識,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和重大成果,也是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先污染後治理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批判與超越。
  
  傳統工業文明更多地將大自然作為資源攫取的對象,依靠強大的技術力量征服自然。這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惡化,帶來觸目驚心的生態破壞,產生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一些西方國家相繼發生多起環境公害事件,引發了人們的深刻反思。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環境危害,也擴張到全球範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祗有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係,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才能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
  
  傳統工業化模式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礎之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被視為一種對立關係。如果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就會相互衝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目的就是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相互促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