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借鑒於創新 影視創作中的民間文藝身影
http://www.CRNTT.com   2022-10-31 10:26:12


 

  影視的創編者孜孜不倦地對古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民間文藝進行現代重述,有的民間故事也成為主旋律影視的素材來源。如新疆地區流傳的“阿娜爾罕”的故事,在1962年改編為電影,2013年拍攝為電視劇。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新疆喀什地區貧農的女兒阿娜爾罕反抗地主,最終在解放軍的幫助下重獲新生。影視製作者汲取民間文藝養分進行創作,使得其創作本身與民間故事之間構成一種“交流”與“對話”。

  近年來,電視劇《覺醒年代》《功勛》《山海情》,電影《革命者》《懸崖之上》《長津湖》《1921》等深受觀眾喜愛。這些影視作品以鮮活生動的人物塑造和貼近生活的表達引發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關注和討論。不少作品通過民間“二次創作”的方式得以廣泛傳播。以《覺醒年代》為例,在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上的“二次創作”和剪輯作品就達800多個。以歌曲《說書人》作為背景音樂的視頻剪輯,借用了說書藝人的講述方式重述革命年代的英雄人物,讓觀眾得到藝術的享受,也獲得了正向的價值引領。

  從“五四”新文學運動、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藝運動,到延安文藝運動及新中國“人民文藝”,“民族的”“大眾的”“現實的”文藝精神一脈相承,但文藝作品如何讓民眾喜聞樂見,一直是問題的關鍵。影視創作通過借助民間文藝形式,如剪紙、木偶、折紙、皮影、秧歌、花會、大鼓書、戲曲等,可以引起民眾興趣,削弱“生硬”的說教意味。在內容和主題的表達上,也可以借鑒民間故事的講述方式,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巧妙展現教育功能。如《血與火:新中國是這樣煉成的》《星火傳承》《大王日記》《幸福路上》《下姜村的綠水青山夢》等動畫作品,用少年兒童易於接受的方式展現了革命戰爭中的歷史瞬間和扶貧攻堅中的感人故事。

  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媒介的迅速發展,民間文藝的傳播方式與存在樣式已然發生了改變。影視創作可以借助大數據和雲平台搭建線上交流空間,通過彈幕、評論等實時交流渠道,實現與民眾在虛擬空間的溝通。

  我們希望通過以上舉措,發揮民間文藝在影視創作,尤其是主旋律影視的創作、生產及傳播層面的積極作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