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從“精致窮”到“新節儉”,我們到底該不該省?
http://www.CRNTT.com   2022-10-28 08:29:50


  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電/近日,“循環青年”在網絡上爆火,不少網友將其與之前盛行的“精致窮”“新節儉主義”串聯起來。“能省則省”的風潮在年輕人群體中迅速流行,“豆瓣摳門聯合會”等小組成員持續增加,與前些年盛行的消費主義產生強烈對比。

  不可否認,節儉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念,“精打細算”也是當代年輕人反消費主義的體現,“摳門”不再是一個小家子氣的詞語,而是成為一種新潮的消費理念。但物極必反,當節儉走入極致甚至極端時,我們反而會成為金錢的奴隸。當到了“不省心裡不踏實”的程度下,“省”與“摳”是否已變成了另一種病態?

  年輕人“拒絕消費主義”的觀念,無疑是值得欣喜的。當下節儉消費觀的盛行,一方面,是因為“勤儉節約”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計劃經濟時期,物質資源匱乏,當時社會流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等民間俗語,長輩也教育我們需要勤儉節約,這些都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節省的種子。另一方面,生活標準的提高與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是當代節儉主義復興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對於“幸福生活”的標準也在不斷增高,年輕人若想達到這種“標準”,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除此之外,受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剛畢業的年輕人更是面臨降薪、房價等各類經濟壓力,於是他們不得不降低生活標準,加入“省錢大軍”。

  但隨著“省錢”風潮的盛行,社會上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我們是否要省到每一分錢,心裡才踏實呢?”這讓筆者想到,在《歐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執著於追逐每一厘金錢,逐漸喪失了作為人的情感,真正成為了金錢的奴隸。巴爾扎克何嘗不是借此提醒人們,與金錢的聯繫越緊密,我們的心就越冰冷。人們在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需求,需要各種形式的釋放,不可過度壓抑。且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永遠難以用金錢衡量,不要用“能省則省”把自己捆綁起來,讓生活也變成了束縛。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度節儉和過度消費其實是一樣的,本質都是我們因找不到自身價值落點,而在生活中不斷搖擺的體現。

  因此,不管是節儉還是消費,都需要尺度,都需要支點,都需要找到其價值。消費不單單是“花”或“省”的問題,更是我們對自己人生建設的體現。省錢本身並不是目的,關鍵是我們要通過省錢實現什麼目標?省下來的錢是為什麼服務的?如果這個答案有益於我們自身的發展,是良性的節約,那麼這筆錢該“省”該“摳”;如果想不出答案或者只是一時跟風,那麼過度節儉乃至降低生活品質就實在不值當。

   來源:紅網  作者:王筱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