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讓浸潤在典籍里的清廉故事“活”起來
http://www.CRNTT.com   2022-10-13 12:21:39


  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導,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中華文化世代演進的歷史長河中,無數聖哲先賢書寫了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傳承著中華民族的高潔靈魂,賡續著民族文化的不朽基因,不僅為中華民族成長興盛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寶庫貢獻了瑰麗篇章,可以說史册典籍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向善向上的重要見證。中國古代典籍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古聖先哲留給後世的豐厚而珍貴的文化遺產。梳理中華優秀文化典籍,發掘典籍涵納的廉政思想,講述典籍承載的清廉故事,讓浸潤在典籍里的清廉故事“活”起來,讓潛蘊在典籍里的朴實道理“走”出來,這既是古籍整理利用的重要方面,也是當下廉潔文化建設的客觀要求。

  清廉意指清正與廉潔,形容為政者一心為公、不謀私利、兩袖清風的操守與品行。清廉一詞最早見於《莊子·說劍》:“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士為夾……”莊子在文中形象地將寶劍功能比喻為一種人文的聚化與整合,這無疑是一種高潔精神與超拔風度的充盈與流露,也是對清廉的彰顯、期許和推崇。莊子筆下的寶劍不僅因應日月星辰、晝夜交替、四季輪回,而且能夠撫慰四方、順遂民願、維繫國祚。由此不難想象,《莊子·說劍》中喻清廉之士為鋒刃寶劍,時刻提醒為官者面對貪腐奢靡時應保持戒懼之心和敬畏之意。在我國古代浩繁的史書典册中,清廉始終被奉為立身的律條和處世的準則。清廉既是一種教養、一種品德、一種人格,更是一種人文風範和價值理念。

  歷代典籍對清廉的內涵和功效做了精辟詮釋。《孟子注疏》寫道:“廉,人之高行也”;《釋名·釋言語》闡釋:“廉,斂也,自檢斂也”;《東觀漢記·周澤傳》表述:“拜太常,果敢直言,數有據爭,朝廷嘉其清廉。”《新唐書·宋申錫傳》敘寫:“治亂安危之所寄,誠在於貪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間耳。”經過時光洗滌和歲月淘洗的清廉言語、清廉行為,早已深深地熔鑄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