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平”了銀行的逾期征信後,孫剛又向監管以“協議簽署地與實際不符、未開具費用發票”為由投訴度小滿,希望達到修改逾期征信的訴求。兩個月後,他又向另一家監管機構投訴度小滿。
但是經過核實投訴內容,度小滿認為逾期情況屬實,並未滿足其修改征信的訴求。隨後,孫剛用王聰的手機號多次致電度小滿客服,揚言會向多部門投訴。在和度小滿溝通後,王聰答應進行撤訴,但孫剛認為大可以索要賠償金、二人進行分成。在未經王聰允許的情況下,孫剛持續撥打度小滿客服電話和監管電話進行投訴、鬧訴,但均未成功。
受中介誤導,王聰以為花50000元就可以“修復”征信,不成想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代理維權手段多,賠了征信又失財
生活中,不少民眾急於改善信用狀況,因此跌入了“征信修復洗白”的陷阱。不法分子往往打著“征信修復、洗白、鏟單”的旗號,利用線下發傳單、線上平台導流、門店推廣等形式進行宣傳和開辦業務,謊稱可以幫助信息主體處理不良信息,在收取高額費用後往往無法兌現承諾。
“除了直接代理維權以外,開設高額收費的培訓班也是不法分子行騙的手段之一。”度小滿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培訓班”主要面向兩類人群,一是有意願加入代理維權行業的新人從業者,二是有需求修改征信的個人;在課堂上,代理維權人會進行溝通技巧和具體手段的講解。
我們不僅要瞭解“代理維權”設下“陷阱”的手段,充分意識不當維權的風險也同樣重要。
首先,“代理維權”中對法律及合同條款解釋往往存在明顯錯誤或突破法律底線,甚至教唆受害者通過偽造虛假材料、惡意投訴等手段進行修改,這不僅侵占消費者正當的維權渠道和資源,阻礙消費糾紛正常解決,還擾亂了金融市場正常秩序,甚至涉嫌違法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