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打開“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點擊“漫游科技館”,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科技館及優質展覽,所有展館資源都以VR(虛擬現實)全景模式進行展示。選擇感興趣的場館,只需動動手指、拖動鼠標,便可“漫步”其中……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讓科普在線“火起來”。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限制,為知識傳播助力,成為年輕一代學知識、長本領的重要“充電”途徑。
內容接地氣
如何讓知識解析變得好玩?實現起來並不容易。抖音平台上,“模型師老原兒”原名寧原,擁有967萬粉絲,為了做好短視頻科普,他製作了一系列科普模型,這是他視頻作品的最大亮點。內容準確是科普短視頻的核心,寧原花費大量時間查資料、做實驗、找權威信源,只為確保內容無誤。比如為了展現“雙叉犀金龜如何把獵物挑飛”,他特地從國外購買超高清昆蟲視頻,在家看了一遍又一遍,專門研究雙叉犀金龜的動作。
“讓抽象的科學接地氣”“讓更多人知道科普和生活密切相關”是寧原時常掛在嘴邊的話。相比傳統的科學講解,他擅長通過手工製作的逼真模型來呈現科學原理,更喜歡“用實物,給鏡頭,讓觀眾清晰地感知細節”。寧原製作的短視頻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包括山火為何復燃、小龍蝦的生理構造、蚊子為啥叮你等主題。“科普視頻做得過於高深晦澀,就達不到科普的效果,失去意義。既能讓小學生看懂,也能讓成年人感到有趣,這才是成功的科普視頻。”在寧原看來,做科普視頻的最大難點不在“科”,而在“普”,即如何最大程度地把科學知識、科學思想普及給廣大受眾。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短視頻的用戶規模達9.62億,占網民整體的91.5%。“短視頻已經成為人們的剛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說,“隨著用戶需求不斷迭代和升級,‘視頻+’已經成為常態,視頻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元。過去我們對短視頻的需求更多是有趣好玩,而現在,有用甚至是有營養也變得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