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 |
中評社北京9月11日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既是開展經濟建設的重要立場,也是開展社會建設的重要原則。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龔維斌文章分析,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表明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這一發展目的是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要求的,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首先,生產是為了生活,經濟發展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表明,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其次,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除了人民利益以外沒有任何自身特殊的利益。黨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而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才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時代在變化,歷史在前進,黨的性質和宗旨不會變。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把人民是否擁護、是否贊成、是否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為了人民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和最終目的,發展經濟是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民生連著民心。祗有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我們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現在,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制定和調整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我們要努力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同時,要及時瞭解人民群眾需求,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期盼,在高質量發展中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
三是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和強大動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於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人們能夠安心工作創業。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會穩定就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就有良好的外部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祗有促進共同富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高收入水平、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穩定社會預期、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衛生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助於將中國豐富的人口資源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本,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立足國情、借鑒發達國家有益經驗,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口超過10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6億,為人民群眾養老就醫提供了安全網,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任務
文章表示,民生主要指教育、就業、社會保障、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社會事業。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標準越來越高。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在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健康中國建設等多個方面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持續推進民生保障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一是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就業有利於個人增加收入、實現人生價值、融入社會、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因此,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計穩定和增加就業崗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村轉移勞動力多渠道就業創業。要不斷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二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一體化,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要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把農村社會救助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謀劃,健全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幫扶措施;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健全社會保障基金監管體系;堅持不懈、協同推進“三醫聯動”,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改革,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能;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完善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在提高管理精細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進一步發揮好社會福利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努力解決城鎮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強農村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