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0日電/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極端異常災害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特別是俄烏衝突爆發,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加劇。雖然經過多方努力,部分糧食供給增加,價格水平目前總體趨於回落,但全球糧食危機整體並未出現顯著緩解。
環球時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文章稱,消除饑餓始終是人類發展的共同追求。2030年在全球實現零饑餓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近年來全球糧食危機反而在加劇,這無疑令人遺憾。面對有增無減的共同挑戰,更需要各國將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互借鑒、共同努力,不斷緩解糧食危機並促進零饑餓目標最終實現。
文章表示,發展農業生產,有效增加糧食供給,是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根本途徑。在極端異常災害天氣多發重發的情況下,一方面需要堅定地走綠色發展道路;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中國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面對極不穩定的世界糧食供給,中國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穩定小麥和稻穀生產,擴種大豆油料,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應用先進科技,加大政策支持糧食生產力度。儘管今年也遭遇長江流域多年不遇的嚴重高溫乾旱,但通過各方面努力,夏糧和早稻已經增產,秋糧有望繼續獲得豐收。
文章分析,糧食出口大國尚且要發展農業生產,一些低收入缺糧國家,不僅農業資源和條件十分脆弱,還面臨內外部衝突,是全球糧食危機的重災區,因此要優先結束和避免衝突。發達國家要為低收入缺糧國家貢獻力量,而不是灌輸不合時宜的意識形態、提供武器。俄烏衝突又一次證明,避免戰亂才是緩和全球糧食危機的唯一正確選擇。
糧食國際貿易是消除人類饑餓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各國人口規模和生活水平、糧食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等差異明顯,祗有糧食國際貿易和國際援助才能解決糧食供求區域性結構矛盾。中國是世界上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占世界約20%的人口,卻只占世界10%不到的耕地和5%的淡水資源,且農業災害多發重發,要豐富中國人的餐桌,不可避免地要從世界進口糧食。但是今年以來,面對全球糧食危機,中國糧食進口數量反而有所減少,成為促進糧食價格回落、緩和危機的積極力量。
國際糧食價格高企,國際大糧商往往會增加庫存,減少市場供給量。中國不增加糧食進口,必然會抑制國際糧商試圖推動糧價上漲的企圖。例如,作為全球最重要口糧之一的小麥,今年以來價格明顯偏高。中國千方百計應對超過1億畝小麥晚播的被動局面,積極開辟其他飼料糧來源,大幅減小了小麥充作飼料糧的規模。
公共儲備是促進糧食安全的又一個重要手段。近年來,為了增加糧食市場供給和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中國主動減少公共儲備收購量,擴大公共儲備拋售量,在糧食保供穩價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糧食價格上漲和居民食物消費支出等情況,中國還及時地增加對困難家庭等特殊群體的生活補助。
文章最後說,為了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中國不斷地在各方面積極探索,不僅實現了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標,而且相關做法也給世界應對糧食危機提供了方案。
|